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当代乡建
2018 - 07 - 18
今天上午听了几位工人诗人讲自己的创作和对诗歌的理解,很受感动,他们提前把自己的发言写出来,用朴实的话讲他们与诗歌的故事,他们要用诗歌来记录、表现工人的生活,用诗歌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像秦晓宇老师所主编的《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藏》所收录的工人诗歌,不再是他们、他者的故事,而是“我的”和“我们的”声音。这种工人的声音、工业的生活对于我们当下的文学、文化生态来说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我主要谈几点感触。老工人与新工人的相遇今天开会的地方是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呈现的是80年代以来进城打工者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史,有各个历史阶段与农民工有关的国家政策、打工者使用过的物品等,也就是说这是以新工人为主角的博物馆。在这个简陋的博物馆中,没有毛泽东时代的工人,也看不到80年代以来国营、国有企业的工人,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工人与那些历史、现实中的老工人确实属于不同的群体,也是不同时代、社会逻辑下的产物。当谈论老工人和新工人时,他们被放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如老工人涉及到毛泽东时代“工人当家作主”、90年代的国企转型、工人下岗等问题,属于改革计划经济旧体制的问题,而新工人则是农民工进城、维护打工的合法权益、能否返乡等问题,是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所带来的问题。不过,老工人和新工人的命运却是同命相连的,90年代几千万国企工人下岗与几亿农民工进城是同时发生的,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体两面,一方面让“生老病死有依靠”的社会主义工厂瓦解(甩包袱),另一方面把农民转化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廉价劳动力(后发优势)。今天来参加诗会的诗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来自国有工厂的工人,二是来自民营工厂的打工者。最先发言的几位略微年长的工人诗人,如田力、老井、绳子、马行等大多是来自煤矿、炼钢厂、油田等国有企业,而随后发言的几位年轻的诗人,如郑小琼、池沫树、阿鲁等基本上是新工人。郑小琼在发言中清晰地指出“我们的情感、身份...
2018 - 06 - 06
100年前,《新青年》创刊,不仅意味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帷幕,而且也把一种带有新精神、新价值的新青年召唤为改造社会和历史的主体。在20世纪的“大时代”中,新青年被赋予领风气之先和变革的力量。100年后,新青年蜕变为“老男孩”,在市场经济的“小时代”里自怨自艾。这种面孔稚嫩、脆弱,内心却老练、世故的青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剪影。不过,在小时代的“穹顶”和老男孩的怀旧中也有一批“新的”青年,尝试触碰主流景观中不可见的中国现实。后工业“穹顶”与文化乡愁的来源2015年初,柴静团队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一下子火爆朋友圈,这部纪录片以“科学”的面目探索了城市雾霾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把雾霾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工业尤其能源产业的污染,另一方面又再次以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经验来为中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鼓而呼”。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渴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污染的、封闭的“穹顶之下”。这种理想的“穹顶”空间就是后工业空间,也是《穹顶之下》所采访的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治理雾霾,主要原因是把工业污染转移到了第三世界,从而使得欧美地区变成了去工业化和产业中空化的地方。这就使得发达国家既可享受到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包括来自于第三世界的廉价工业品,又能够享受到蓝天白云等绿色有机的环境。这种制造业的转移不只是把环境污染转移出去了,更重要的是把阶级对抗的社会矛盾也转移到了第三世界,从而保证后工业空间变成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如果说18、19世纪的原发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向海外殖民地转移过剩的人口和产能,从而缓解国内日益加重的社会危机,那么20世纪以来的发达资本主义中心区域则通过工业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来缓解国内环境和阶级矛盾。这样一条资本主义不断向外部空间转嫁危机的“老路”,中国也能复制吗?还有一个现象,近两三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知识青年、都市中产、大资本下乡做有机、生态农业的新闻,这和十几年前从事乡村建...
2018 - 10 - 09
四月艳阳天,各路侠士汇聚南塘,共同见证了南塘合作社一年一度的盛会——敬老文化节。4月24日至27日,持续4天的活动,向社会倡导尊老敬老,让农村老人走出文化的边缘。敬老文化节是南塘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每年的农历3月初6,今年是第三届。除了敬老,今年的文化节还融合了“爱故乡”主题。四月中旬,连日的阴雨天气过后,暮春的阳光再次流露出对大地久违的情愫,也给文化节送来了及时的祝福。24日清晨,初升的太阳下,鞭炮与锣鼓声齐鸣,由社区老人、儿童、舞龙队、舞狮队、演艺公司、豫剧戏班组成的敬老游行队伍开始出发,绕村游行。热闹的游行与雄狮拜村过后,第三届敬老文化节在开幕式中正式启动。短短的几日,合作社举办了敬老慈善基金启动仪式、慈善拍卖、爱故乡与南塘17年历史展、纪念品义卖、豫剧演出、文艺汇演、爱故乡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此外,“安徽大学教学研究基地”、“敬老慈善基金”、“爱故乡工作站”先后揭牌。 敬老与慈善拍卖头一天的开幕式,热闹的游行、绚丽的舞龙舞狮、精彩的劳动者走秀、鼓舞人心的敬老献花礼,无不引来观众的声声喝彩。24日下午,致力于关注村里贫困老人的敬老慈善基金启动,“敬老”不再只是一个口号,更转化为实际行动,随后的慈善拍卖会,就是慈善基金的首次筹款。这场有趣的拍卖会,拍品除了来自合作社特色的酒、民间手工艺剪纸和虎头鞋、生态农产品以及《可操作的民主》,还有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的传统与特色产品,这不只是敬老的倡导,同样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生态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宣扬,热心观众共拍下16件拍品,在购得自己喜爱的物品的同时,也留下来一份浓浓的爱和祝福。其中,由社区八旬老人罗桂兰制作的两件手工剪纸,分别被观众竞拍到了300和320。安徽爱故乡25日的“安徽爱故乡工作站揭牌仪式暨爱故乡文艺演出”结束后,合作社工作人员、爱故乡代表以及其他参会的嘉宾共同召开了“2015安徽爱故乡研讨会”,商议“安徽爱...
2018 - 09 - 11
摘要: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本文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在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基本上是城乡二元经济,城乡市场隔绝,农村消费条件不充分,市场发育不完全。在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旧、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2000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48.7、12.3、28.6,仅为同年城镇居民拥有量的41.7%、15.4%、31.6%。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比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25元高出11.3%。2000年上述三大件的价格仅为1991年时的一半或更低,但2000年农村居民的拥有量也仅为1991年城市居民的71.1%、25.3%、35.5%。可见,不是收入水平,而是基础设施不足是限制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其消费意愿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1999年12月对全国18796个农户所做的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农村电价每调低一毛钱,对彩色电视机需求的刺激作用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370元;对电冰箱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667元;对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909元。如果做到农村居民用电和城市居民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锅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很快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高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将不再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农村地区还...
2018 - 09 - 10
编者按:2012年12月,可持续实践与乡村建设国际研讨会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举行,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共同主办。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西南大学统筹城乡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岭南大学(香港)群芳文化研究与社会发展部承办。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北碚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亚洲学者交流中心(ARENA)、香港社区伙伴(PCD)协办。会议主题是:在探讨当前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的现状、机制及其对人民生计深远影响的基础上,集中关注作为民生基础命脉的“粮食安全与食物主权”议题,进一步延伸出“统筹城乡”、“乡土经济与社区建设”等可持续实践与包容性发展议题。根据大会专家学者发言和提交的论文,我们编辑整理了《可持续实践与乡村建设》一书(温铁军、周常勇、刘健芝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本书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宏观背景; 第二部分: 粮食主权与经济政策; 第三部分: 生态危机与公共品; 第四部分: 社区与农村建设; 第五部分:中国基层实践经验; 第六部分: 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书的编辑出版,正值中国乡村建设运动110周年,希望本书能够为中国未来乃至人类文明提供另类思考与实践的路径。本文作者为严晓辉。作者出生在陕西凤翔的普通农村,2001-2004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书,2004年起加入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任生态农业工作室主管,主要从事生态农业试验和研究工作,2009年起任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总经理,负责小毛驴市民农园全面工作,主要开展市民农业的实践、农业教育和生态农业技术研究等。为方便阅读,本文的参考书目与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阅《可持续实践与乡村建设》一书。农业现代化:谁的价值?谁的发展?2012年5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现...
2018 - 09 - 04
乡建家庭成员:潘家恩: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小毛驴市民农园所依托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执行董事,自2001年起参与当代乡村建设至今,同时统筹重庆区域乡村建设。杜洁: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助理研究员、办公室主任。潘梓晴,小名“碚碚”,乡建二代,小小的乡建志愿者。一个乡建家庭的故事一今年是我们相识的第十四年,结婚第七年。谢谢这次集体婚礼,提醒我们注意到其实已经是新婚后第七个年头了。七年,不知是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痒”,对我们俩来说,每一天、每一年都有挠在心底的痒处,无声的躁动、安静的生长,日久、弥新。认真回忆一下十多年的过往,有太多太多的糗事、囧事,回想起来都会不自觉的笑出来,而要记录出来却又十分琐碎。初识是在一次讲座,那时我还是懵懂的大一新生,他是讲座台前忙碌的社团骨干,我在台下仰望时觉得:这个酷酷的研究生挺能干的,粉笔字写的很有气势。后来才知道,这家伙只是大二而已。他那时候很爱装严肃,看起来至少比实际年龄老十岁。而真正彼此认识是我也加入了社团之后。我们的社团叫做“农村发展研究会”,我入会之后作为一个小干事很长时间没人理。于是我开始在社团的各个部门里乱撞,撞进了当时他们几个骨干一起暗戳戳搞的“新农人”工作室。在那个好像黑网吧的校外小屋里,我在几位师兄的带领下穿越进了一个充满了热情与躁动的梦。在那里,有人彻夜长谈富农创业、有人守着电脑研究B2B电商、有人四处谈心创建乡村图书馆、有人捧着厚厚的书慷慨激昂……捧着书的这个,就是潘家恩,当时的社团学术部部长。因为走进了这扇门,于是他有了面试我的机会,然后得出了这小丫头一般般的初步结论。不过,好在,面试我的不止他一个。那时候,大家一起熬夜是很经常也很正常的事情。而一起熬夜,绝对是培养同志间革命友谊的温床。从一起做会刊、做评奖材料、做宣传单、做讲座海报……到组织讲座、...
2018 - 08 - 23
都市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促生了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日益壮大的需求主体。中等收入群体的特征基本在于承担社会稳定责任,包括政策趋势不偏激,在消费领域则注重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消费。都市农业突出生态主题,实现了都市绿色消费和生态农业多功能性的互动。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内部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农业;是以绿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高效益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从区位上看,都市农业既存在于都市内部、又包括都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因此具有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特征;从功能上看,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多功能特征;从都市农业的消费群体来看,它有明确的城市指向,即城市需要决定都市农业的发展。生态都市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结合的“短链”低碳经济形式生态型都市农业是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的互补有机结合而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结合而使过度耗能和污染的高碳方式的产业经济链条得以缩短的“短链”经济形式,它也是一种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集约化、设施化、多功能农业。除了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还有农业文化体验和城乡互动的社会活动等诸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其中,内涵性具有的“绿色食品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其基本功能。除了具有都市农业的功能外,生态型都市农业具有“净、美、绿”的特色,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它还是一种开放型、多样化的农业;它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密切配合,区域开发与小流域治理高度统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和环境治理与管理相提并论,解决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融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都市中等收入群体、环保运动和绿色消费需求美国 20 世纪 60~70 年代发生的环境保...
2018 - 08 - 15
在2012乡村建设年度总结反思会上,我们有个意味深长的总结:十年来的乡村建设实际上是两批人分别在农村和城市做着彼此呼应的工作,农村团队主张:出去打工的人最好不要再去了,一方面城市的打工生活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同样充满艰辛,另一方面即使城市更有吸引力,你现在去了城市打工,几年之后大部分人反正也要回来,还可能带上一身病,所以倒不如留在乡村考虑如何把我们的家园建好;而在城乡结合部做工友工作的同仁则认为:今天城市之所以能够建立并运转,也有工友们的一份功劳,凭什么我们不能留下来分享这个成果?基于如此认识,两个空间中的乡建者们在实践中努力的行动反思再行动,但十年的实践下来,我们发现彼此都只对了一半:因为今天的真正问题已经不是“到底该去城市,还是留在农村”,当下更为准确的困境是“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这种“留不下”不仅包括农民工,还包括今天面对越来越大就业压力的“农二代”学子们。而“回不去”,同样既包括因为各种原因宁可在城市当“蚁族”的天之骄子,也包括那些已经不习惯没有路灯、商场与KTV的“80后”“90后”农民工们。这个新困境的提出引起一线实践者们的普遍共鸣,它也直接解释了为何这两个不同对象与方法的团队会以“大乡建”为未来新十年的努力方向,并联合发起“爱故乡”并以“发现故乡”为切入点。对于“留不下的城市”已有不少讨论与案例分析,非本文重点。而对于“回不去的乡村”,需要的不仅是模糊的感觉指认,更是进一步的反思与讨论:在什么意义上我们“回不去”?返乡之“返”的前置状态“离”是如何发生的?除了“身”的回去,“心”与观念坐标如何一并得以建设性的“回归/重置”?恰值高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经济增速放缓的今天,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返乡”正成为一种新的热点。如何使其不沦为充满政治正确、浪漫化想像与道德姿态但却苍白无力的流行口号?如何将就业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转化为面对并思考当前社会整体性困境的“危中...
2018 - 08 - 15
我觉得CSA对于中国最大的价值,是终于在科普和道义上将农民与市民、农业与城市置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将国人对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的崇拜回归到小规模生活农业的理性,将对食品安全的个人自救扩展到城乡共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城与乡的共生)的社会责任。故事的背后2003年,河北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成立,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试验。同年,在社区伙伴(PCD)的推动下,CSA正式进入中国大陆。2005年,学院成立了生态农业工作室,开始与社区伙伴(PCD)合作,联合推动CSA理念在中国的落地试验与推广。2008年,学院核心团队来到北京,在海淀建立了小毛驴市民农园;2009年,CSA试验启动,引发海内外强烈关注,CSA成为时代热点。CSA,终于从小众走向了大众;乡建,也藉由CSA,从孤独走上了热闹、从农村走进了城市及全社会的视野。这个过程是欣慰的。如果说小毛驴市民农园是CSA在点上的爆破,那么,从2009年底开启的一年一度的全国CSA大会,则是CSA在面上的波澜壮阔。我有幸亲历了八届CSA大会从无到有并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从策划、宣传再到执行,琐碎的细节,辛苦的熬夜,为大家服务的喜悦……如今,静下来品读《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历届回顾 (2010-2016》这本小册子,看着这些图文资料,感慨万千,往事历历在目。忘不了温铁军老师倡议举办第一届中国CSA大会的策略考虑与战略眼光,忘不了历届大会中我和我的伙伴——石嫣、潘家恩、严晓辉、袁清华、黄国良、钟芳,还有历届会务人员如宁纪霞(2009)、  刘曦楠(2010)、陈玉梅(2010)、梅玉惠(2011)、史淑俏(2012)、崔国辉(2013、2014)、邱珊珊(2015)等小毛驴市民农园实习生的艰辛并乐在其中的勤奋工作,还有成百上千的发言嘉宾、参会代表及社会各界的热忱与支持……这些说不完的感动和背后的故事,都化着两个字:感恩!CS...
2018 - 08 - 15
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国从事乡村建设(简称乡建)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试验区有1000多处(郑大华,2000:456)。半个多世纪后的当下,当中国迎来举世瞩目的发展并因“中国崛起”而重新成为世界焦点,虽然与民国乡村建设时期岌岌可危的没落帝国形象完全相反,新时期成规模的乡村建设却在2000年前后再次兴起并持续至今(潘家恩、杜洁,2013:49),作为工业化加速时期为缓解城乡对立、农村衰败而兴起的民间社会改良实践,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呼应交融。然而,据梁漱溟所指(1937:161-162):“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实乃吾民族社会重建一新组织构造之运动”。一方面,作为立足地方且互动于现实问题的行动方案,乡村建设的形式与载体并非单一,而是充满复杂多样的特点;另一方面,作为兼顾反思性和实践性的建设努力,乡村建设也非纯理论的静态设计,而是一个运动中“活”的过程,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在试验中不断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创造、调整与总结的过程。笔者自2000年持续参与当代乡村建设实践至今,希望以内部视角对近十来乡建的内容与原则做初步总结,进而指出当代乡村建设不可简单置换等同于“建设乡村”这样常见的狭义理解。一、当代乡村建设内容重点作为对90时代末期日益严峻“三农”问题的建设性回应,当代乡村建设以针对“三农”问题的不同面向为着眼点,逐步发展成如下文所述涉及不同重点与主体的五大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这几方面并非预先整体的设计,而是在实践过程与现实互动中,根据实际需求与现实问题不断展开的。1、 学生下乡 教育支农自2000年始,后来发展为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2004年)的中国改革杂志社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在负责人刘老石(刘相波)的带领下,发起“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和“大学生新农村建设行动...
178页次17/18首页上页...  9101112131415161718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