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一懂两爱
2019 - 07 - 21
文章转载自《天涯》2019年第3期“小毛驴”农园十周年合影编者按:农业是人类所从事的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一。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伟大的农耕文明以及形式多样的文学艺术。因此,农业的生态、文化以及审美功能等应该得以更多发掘。本文是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2013年实习生崔国辉写的种菜日记,向读者展示了耕作一小片土地的苦与乐,方寸之间见出生命的蓬勃,以及无限的意趣。如果要像日本作家德富芦花那样呼吁,那我们会说:做一个新农夫吧,耕作你自己的土地!作者简介:崔国辉,教师,现居天津。本文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作者附言: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简称“小毛驴”)于2008年由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及其团队创办,地处北京西郊凤凰岭山脚下、京密引水渠旁,是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工作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共建的产学研基地,也是中国CSA运动的开拓者、全国爱故乡计划的发起者、新农人的“黄埔军校”。笔者2013年作为实习生来到农园,随后转为工作人员,在那里做了三年的新农夫。给市民配送蔬菜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开垦了一片土地。在大地上劳作,收获的不止果实,还有体悟。 文章转载自《天涯》2019年第3期,感谢《天涯》杂志长期以来对当代乡村建设事业的大力支持! “小毛驴”种菜日记(2014)2014年3月19日终于分地了。伙伴们把试验田南侧倒塌的农业展览架清理走,又把地面略微平整,拿卷尺平均分成二十块,每块儿大约十平米,分给农园的工作人员和实习生种植管理。集体劳动时,大家走近一看,地块儿划分有模有样:用废弃的塑料筐做隔断,中间的平整土地可以种菜,塑料筐里可以种花,真是一举两得!抓阄分完地后,大家借来铁锹、洋镐、耙子、铁叉和小推车。有的地块儿以前耕种过,三下五去二就翻完了;有的地块儿瓷实,得用洋镐使劲儿刨挖;有的地面铺着厚厚的堆肥叶子残渣和草木灰,就得运走。有风,草木灰一锹铲起,四处飞扬,有人躲闪...
2018 - 05 - 05
合初人的创始人朱艺这样介绍:耕久原名荣升,一年半前,为明农耕之志,自己更名“耕久”。2014年2月加入合初人,参与覆盖免耕实验项目,后任项目田间执行负责人至2015年3月项目结束。之后,开始独立承担合初人自费的“覆盖免耕与自然农法实验”任务,同时负责合初人自主的“返乡生态小农CSA生计实验”的生产任务。近四年来,从“过劳动关的痛苦经历”建立起“亲耕自食其力”的信心,从农法的迷茫、纠结,到收获“道法自然”的信念,耕久的亲耕生活,与合初人、与合初人的菜园子一样,从热闹到宁静,因为真心回归自然与田园,更因为努力“脑体并用、知行合一”,于是,一个平凡的返乡青年,有了耕读生活中生命真实的收获与成长:从浮躁、迷茫,到自信、谦卑,到志向坚定。——这就是合初人自然农园最美好的“收成”。下面是耕久写的这些年自己的“蜕变”经历。八月,我在良食峰会小论坛上的分享题目是《合初人的菜园“毁”了我》,今天我直接说:合初人“毁”了我。为什么要用这个标题呢?因为没有其他的标题更能表达曾经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差别。“毁掉”一个浮躁、迷茫的我,“重建”一个自信、谦卑的我。 一、我为什么会留在合初人我能有这么大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我能在合初人待下来,再过两个月,我就来合初人整四年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尤其是看到我一个人能在山区村里待这么久时,都感觉有点不可思议。现在我认真地想来,这里面有三个原因:第一,我对金钱没有狂热的追求。虽然一度我也狂热过,个中经历,现在想来仍然感慨万千,那时,幸好耳边常常浮现出爷爷的话语:“挣再多的钱,都买不来一个好名声”。我是留守儿童,是爷爷带大的我。爷爷终其一生都践行着他那“视名誉为自己生命”的信念。爷爷曾经参加解放初期的土改工作队,后来是村里的文书,虽然因为家庭责任放弃了升迁的机会,却在乡里很受人尊重。奶奶就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对于我们这个刚刚过温饱线的家庭来说,爷爷的正直...
2018 - 09 - 28
编者按春节期间,“乡村建设研究”以“乡村与我们”为专题,推送了十数篇由高校学者、青年学生、工友等撰写的文章,集中探讨在“返乡书写”成为文化症候的时刻,到底该如何思考我们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作为“乡村与我们”专题的续篇,今天我们推送一位深入参加乡村建设学术与实践活动的青年学生小艳(笔名)撰写的反思文章。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入手,她梳理了自己对乡村的认识如何一步一步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如何得到一点一点重塑。作者说,“我终于从心理上走回了乡村。这条路太长了”。 一直想动笔不知道该写什么,我是个太普通的农二代。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千千万万个走进的大学校园的农村学子一样:好好学习,离开家乡、离开农村,到城里去,到不用种地的地方去。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句话,这句话就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对我而言是政治正确的。农村长大的孩子不可避免要干农活,但是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要离开农村的,从来没把用在考试上的认真用在过干农活上。长到20几岁虽然不至于五谷不分,但是不了解任何一种作物完整的种植过程。跟80年代《平凡的世界》里农村孩子的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相比,我是在浮躁而焦虑的成长。初中是我最不愿意回忆的。从村小的佼佼者到县城的“土鳖”,我第一次感受到那个时候还不懂的城乡差距。我的方言是土的、我的衣服是土的、我的学习习惯是土的、我的文具是土的,我甚至不能接纳北方民居中最具特色的炕。我难堪的想着为什么别的同学家种在单元楼里,睡在床上,为什么他们的文具都是在文具店里精挑细选的?而我为什么不是一个城里的小孩?没有人能回答我。我不愿意承认自己来自于村里,不愿意承认我们家的炕,我努力学习普通话,努力考出好成绩,努力想让老师喜欢我。按照一般电视剧套路发展,这应该是一个励志的故事。然而,初中的三年我像丧失了学习的能力一样,尤其是在数学上,我难以相信自己做出的答案,我的每一次数学考试像一次赌博。一次次踌躇满志,又一次...
2018 - 08 - 16
编者按:刘老石(1968-2011),本名刘相波,天津科技大学讲师,2002年加入“新乡村建设团队”,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项目主任、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总干事、北京国仁绿色联盟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历任《中国改革·农村版》编辑、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总干事、国仁绿色联盟秘书长。2010年8月,他从杭州调研回京,因车祸抢救无效,于2011年3月24日21时45分在天津市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不幸逝世,享年43岁。老石有名言:“青年是用来成长的,老师是用来牺牲的。”温铁军老师为老石写有挽联:他是一块铺路石,无论生前死后,得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你是一个志愿者,历尽蹉跎坎坷,惟留一甑一钵庇荫后人。但愿在铺路石旁,能够长出满怀希望的春天。本文于2009年4月22日刊载于大学生支农调研论坛。 一、什么是修养?人生而平白,修养而至品格。我们从来不认为哪个人天定善念,因此整个人的品格教育就是把外在的观念内化到人的灵魂深处,成为其内在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把这种内化的品格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并进一步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人格教育的全部内涵,也是人的修养的根本目标。修养可以分为大修养和小修养,“小修养”修养的是自己的品格善念,规规矩矩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但是“大修养”修养的却是自己如何对待整个世界,如何对别人负责,实现社会理想。我们的修养应该是内外一致,大小兼修。我们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精神,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品格和道德情操。这种修养绝不是上班工作式的每天八小时带着职业的微笑,下班收起笑容,这种修养是24小时的;这种修养也不仅仅是每天坐在办公桌后边或者报告台上去讲道理,这种修养甚至可以延伸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内化到自己的灵魂深处;但是同时内化的东西又要外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为人处事...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