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实践前沿

严晓辉:小毛驴农业经历漫谈

2017/12/5 17:16:46
来源:
作者:

五年前,我们怀着对土地的无比敬畏之情和对未来农业生活的美好想象,在北京西山的凤凰岭下开荒僻壤,筑房造田,建立了小毛驴市民农园。而在此之前的五年,我们在河北定县的晏阳初乡建学院里,务农授课,开展农村实验。从乡村到城郊,不仅仅是地域的转变,而是一种跨越。无论今天的城市还是农村,所面临的都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或技术问题。新农业,是一种跨界的生活思维;农业的改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变革。

近年来,“小毛驴模式”被很多人传播,而对于团队自身,似乎从来没有一个专门设计的模式,也很难说出既定的路线。可能会有人批评我们没目标,没理想,但确实,到今天要分享出来的,无非就以下三个方面。

人的培养是最难的

小毛驴市民农园,是一大批青年农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很多人的农业畅想,从这里开始延续和发展。团队的早期成员,从进入乡建学院开始,就始终把自身定位为第一批学员,每一次的培训、交流和实践,在给旁人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毛驴团队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人是最根本的,因此,一直坚持开展对实习生、志愿者的培养。自2005年算起,陆续接待农业实习生、志愿者已经九届,总参与人数超过300人。在这个历程中,大多数实践内容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自发、自觉创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每年来学习的人群都会有所变化,早期大多以下乡支农为目的,后来学习农业技术的人逐渐增多,再后来以计划开展农业创业者居多,其中也有一小部分人,真正喜欢农耕生活,喜欢土地,愿意劳作,享受在村庄里居住,这些人则补充和支撑了团队,也因此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化的团队氛围。

从事农耕需要很高强度的身体劳动,大多数学习者在刚刚进入的一个星期,对这项工作很有兴趣,之后便很难坚持下去,因为比起在办公室的其它工作,在土地上的重复投入看起来收效太低了,而且要忍受强大身体压力。正是这个社会强化了很多在办公楼里的无用工作,而使得农业劳动这件最基本的工作变得价值低下,如果把农业生产纳入一般的市场劳动力价值衡量中,农业的生产成本会变得奇高,这就是国内一些地区的农民,宁可闲着,也不愿再种地的原因。

这几年,农业越来越热,各种农业技术也很流行,一些年轻农人总是把各种农业问题归结为技术,因此痴迷于各种技术研究。但实际上,农业是个经验活,就算你在大学里教授农业,也不见得就能种出一颗菜来,如果没有长时间的重复实践和观察,技术的学习就是一句空话。这一点在小毛驴这些年诸多的学习者当中尤其明显,因为很难接受学习种植就是天天扛着锄头下地,学习养殖就是天天割草喂猪,做个堆肥清理场地就得半天。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思维误区,就是所谓效果,因为习惯了一打药虫子就死,因此在病虫不能控制的时候,很难有耐心试验和观察,很快就一个结论——没用,然后放弃了,其实自然的反应远远比我们了解的多,很多事情在不经意间改变,过分苛求只会事倍功半。农业技术的另外一个问题在于,务农的人一般不会写书,写书的人大都不会务农,因此书本传递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之间永远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本身就需要学习者自己不断实践和总结。

乡下和城市生活的差距实在太大,以至于即使在短暂的体验中,就有各种纠结,小时候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十多年的学习经历,就像两只互相打架的虫虫,不断撩拨着人们的心,看起来只是简单的选择问题,但身处在这个经历里,一般都会视为原则问题,最后变成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当然回不到过去,也不是要社会倒退,如果了解内心深处的需求,坚定走下去,看透生活的本质,选择自己的方式,才是农耕体验最有价值的收获。

大多数人对农业创业抱有很大的期待,虽然我们鼓励创业,但真正坚持下来实施一个农业项目的人很少。其实,是大家对农业报予的期望太大,既要满足田园生活的基本需求,还要换取金钱支撑另外一套基于城市价值的生活。恰恰是一些返乡青年,基于在乡村生活的前提下,建立一个符合家乡周边资源配套的小项目做起来了,也有一些践行“半农半X”的兼营农业爱好者,将工作和务农结合的很好。当然,我们期待真正的农民,在国家有关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下,提升家庭农业经营模式,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农创业者。

做农业要先认识土地

地球用了几亿年时间,造就了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人类用了几千年时间,在这个系统里持续发展农业,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取决于自身对数千年农耕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隐约存在于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但却不在近几十年的教育里。当这种文化变得支离破碎,我们对土地的概念也就越来越来越模糊了。

现代科学着力于采用科技手段改变土壤,例如使用化学肥料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元素、使用除草剂抑制庄稼以外的其它植物生长、使用农药杀死田野里的动物和细菌、使用生长调节剂甚至使用大棚设施来改变土地的生长环境。出于对食物产出的保障,人们采用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很多方式也是有效的,其问题在于,我们没有从土壤持续保育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做法都是暂时的、短视觉的,只有当这些后果作用于人的身体,渐渐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才开始有了反思。

对于土地,我们不能苛求,只有精心呵护,耐心期待自然的变化。生态农业的技术核心,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有限度地获取食物。土壤是最主要的微生物栖息地,也生活着丰富的动物种群。土壤、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形成一个天然的生态,人类用植物作为食物的过程中,只有利用好和维护好这种生态关系,才能得以持续。微生物分解是自然生态循环中的必须环节,土壤保育的重点是维护一个微生物活动的良好条件,杂草为小动物提供食物,也为微生物提供分解原料,是土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对土壤本身的保育,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周边关系,例如水、阳光、建筑等,即如何在生活的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使得土壤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自然条件下,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地是一个稳定的循环,而传统的乡村生活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循环。在今天的城市郊区,我们已经很难模仿这种方式,但可以尽力维持。一方面尽量让土地的产出回归土地,进入下一次循环,一方面,要不断补充其他有机质,这就是要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原因。

从事农业耕作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学习,什么时候要浇水,什么时候要松土,什么时候施肥,全靠对土地的感觉,这种感觉长期积累,就是经验。小毛驴团队从2005年开始学习永续栽培的技术,后来接触了生物动力农业,再后来了解自然农业,发现这些所谓技术和理念,虽然都来自国外,但都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农耕,但中国地域广袤,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农耕经验,而且最懂得务农的是当地的老农民,他们有自己的堆肥经验,有成熟的种植方法和专门的储存加工办法。因此,尊重本土经验,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是开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

食物关系改变城市生活

不光是年轻人,大多数城里人也有自己的“田园梦”,农民将农业作为生计,城里人将农业视为一种休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比不到两成,而现在则超过一半,也就是一大半现在的城里人曾经在农村生活,甚至务过农,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种地的记忆,有一些农村情结,这些情节在人们重新回到土地上的时候,开始发生新的关系。

目前,已经有500多个北京的城市家庭在小毛驴有自己的小菜园,他们平均每周花一天时间来打理自己的菜园,而全家都能享受9个多月的健康应季蔬菜。其实大家来农场的目的,不全是为了种菜,让小孩子接触自然、让老人享受劳动、让宠物来透透气都是乐趣,还有人带亲友来“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顺便采购一些其它食材。这些参与菜园耕种的人,基本不会影响自己在城里的工作,也不会改变基本的城市生活方式,而农耕的收获,则让楼房里的生活更丰富,譬如:有很多人通过种地,对食物加工和储存产生了兴趣,接着就研究各种菜谱,各种腌制食物;也有人建立起家庭厨房和菜地的循环关系,做垃圾分类和厨余堆肥,把肥料带回地里,甚至在阳台种起了蔬菜盆栽,还有人在小区的绿地上开辟菜园。

当食物全部来自超市的时候,人和食物的关系非常简单,而如果你从土地上开始参与食物的生产,将会进入另外一个丰富的世界。你不需要再从空虚的娱乐节目或无聊的网络游戏中寻找乐趣,而亲手种一棵菜,全家人一起劳动,和亲友分享果实,和邻居交流厨艺,业余生活一下子就改变了,并且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关系,在农园里也将建立一个新的生活圈。在小毛驴,这种生活圈被称为“劳动份额社区”。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出于关心自身健康,很多人开始关注食物了。小毛驴的200多亩菜地,供应了北京600多个家庭一年四季的新鲜蔬菜。我们为了保护自然、寻求人与自然持续共融的方式,就不得不放弃某些东西。我们选择了有利于土地的健康生产方式,当地、应季的有限供应,适应自然产出的适度消耗,而这些都不符合城市里流行的生活观念。因此,不通过其它自由市场流通分配,将有限的农产品直接提供给消费者是非常困难的,而恰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是我们这些社会经验不丰富、抱着一堆理念、出于善意经营的年轻人和一心想脱离农村、过上城市生活的农民。这时候,一切所谓乡村建设、生态农业、社区互助农业等概念,都无法解释这种“商品”不完善的事实。

如果从“商品”概念里走出来,重新寻找食物的本质,这种紧张的关系就会变得不同:

首先是信任,因为这种食物供应的方式非常之简单直接,以至于消费者可以很容易了解所有信息甚至参与其中,即使从来没有到过农园,持续收到新鲜蔬菜的人也会对“农园”这块“赖以生存”得土地有非常坚定的信任。

其次是包容,这种包容首先是对当前食品问题有深刻反思,进而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接受土地给予的季节性的、不稳定的、被其它生物分享过的产出,然后体现在大家对土地的深深的理解,如果你对自然不满意,那么,请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吧。

最后是参与,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强化信任,增加包容,产生认同,就好比劳动份额的消费者从来不挑剔自己种的菜一样,农园最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请大家来农园看一看。经常到农园的人,因为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里,很容易感受到农民和曾经做过农民的老人的“田野人情味”,互相赠送蔬菜、帮忙劳动、频繁的交流,大家会淡化食物作为商品时的价格概念,更多体现出人和土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断被强化以后,大家接受的食物就不仅仅是商品了,而是包含人情味的自然的馈赠。这种通过食物建立起来的关系,不仅仅在农园,还蔓延到农园的取菜点和社区站点。在小毛驴新开的柳林社区农园,面对的不仅仅是市民,还包括整个村庄,在这里,农民和市民交流的广度更大,儿童教育和文艺活动是另一个生活的交集。

结语

农业生活是很高级的生活状态,这个理解要等到城市生活中各种问题慢慢凸显才会可能被接受。新农业的发展,需要将各种从农业和土地中脱离出去的关系再慢慢找回来,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农业社会。那样,人、土地和生活才能高度结合,和谐发展。

2013年10月25日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