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一懂两爱

姚慧峰:脚踏大地种生态稻

2018/7/27 11:42:45
来源:
作者:

     “做农业,不是为了挣钱,而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农民而言,劳动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劳动。”江西省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村民姚慧峰在接受采访中,对这么重要的事情说了三遍。

最近,他被选派参加宜春市“五四奖章”的评比。对不断打来的拉票电话,姚慧峰不堪其烦,坦白回绝网络公司:“我种点田,要卖多少谷子、付出多少辛苦,才能挣到这拉票的钱呀?”

姚慧峰,现在的确是个农民,但又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种的是生态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而且销路不愁,定单化运作,省去经销商环节,有效保证农户的收入。现在,全村1200亩稻田中,有1000亩田都跟着“姚社长”这么干。

更传奇的是,姚慧峰成为稻香南垣生态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之前,还是在大城市里“镀过金”的“天之骄子”。

从公司高管到返乡农民

2005年从西南林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姚慧峰去了北京,找到一份医药代表的工作。3年后,他因业绩突出被公司总部外调广州,并担任分部的负责人。2010年,29岁的姚慧峰面临一个选择———回北京总部,升任副总经理,或者去公益机构,参与CSA项目 (即“社区支持农业”的新型经营模式)。生活优渥、浑身名牌的公司高管PK月薪1600元的农场实习生,犹如天壤之别。

“不是说,我的城市梦碎了;而是说,年近而立,独自漂泊异乡。我在想,接下来的人生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他对记者说,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太大,娶妻生子、买房还贷都迫在眉睫,但他并不喜欢自己天天应酬的工作。“看看我接触的老板们,都是成功人士,可总在应酬,自己身体喝出毛病不说,还早出晚归不停出差、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一个月跟儿女们都见不到两三回。”

这道人生选择题,让姚慧峰挣扎了足足半个月,不管是可预见的悲催“房奴”人生,还是蹦跶成世所钦羡的“成功人士”,他都一一考量。“混得坏、混得好,都会痛苦,我不快乐。与其下半辈子痛苦,长痛不如短痛,至少,务农这个事情还是自己喜欢的。”

他的喜欢源自内心。六七岁时,他就在自家院子里捣鼓出一个小菜园。“看着自己种的黄瓜、西红柿、辣椒一天天地长高了、开花了、结果了,特别高兴。有时,我还会偷点肥料,想把它们养得更大。最后,小菜地被邻居家的猪拱了……哎呀,当时,我好难过呀,哭了好半天。”

2010年年中,他向北京总部递交了辞呈,留在广州的公益机构实习。足足一年,他跑遍了全国10多个农场,也是在那一年,他体悟到,生态农业CSA模式,并不是把稻米卖个好价钱那么简单,更重要的在于生态种植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2011年,赤手空拳回乡的姚慧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父母双亲的不理解。“我真的回来了,把他们吓了一大跳。我爸就不理我,宁可天天出去打零工,眼不见心不烦;我妈在家里天天哭、天天劝……”村里的人在公共小池塘边七嘴八舌议论:“慧牯”(牯是当地方言,意为青少年,这里指姚慧峰) 肯定是在外面混不下去,谁家孩子初中没毕业都出去打工了,他大学生还回家种地……

另一方面,父母乡亲的反对让姚慧峰越发坚定了“生态种植”的信心。“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老一代农人眼中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反而证明CSA项目有希望。”

“试验田”到乡村实习基地

出生农家,并不等于天生就会农活。姚慧峰说,“放牛娃”虽然见过父母怎么种水稻,但知道并不等于会做。

没有父亲的指点,他就去向邻居、叔叔请教怎么挑选稻种、准备多少秧盘、如何有效犁地等等。从流程上来说,生态水稻的种植方式与传统水稻大体一致,唯一的不同是,别人用除草剂、除虫剂,姚慧峰用鸭子;别人用化肥,他用菜籽饼。

生态种植的第一年,姚慧峰总是天亮第一个赶去稻田;去太晚,大家都上田了,“看得他心慌”。因为担心第一年的收成不行,姚慧峰还养了200只鸡,又养了一池塘的鱼,还为看鸡养了条狗“旺财”。寄希望于“东边不亮西边亮”,不能“太丢脸”。对每亩地安放的10-15只鸭苗,他整日提心吊胆,一日三次地观察,天晴了怕它们中暑,下大雨怕淋湿病死……有时,还有农户打电话让他抓鸭子,“你家鸭子又跑到我家田里来了”。回想当年,姚慧峰说,“第一年苦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家第一年30亩地的产出,比起一般农民用农药化肥所得高出不少。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生态水稻投入少、成本低,产量不高,但质量好、售价高,收入可观。

从第一年30亩、到第二年 (2013年)成立合作社种植面积增至100亩、2014年300亩、2015年600亩、今年近1000亩……“姚社长”麾下的生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农户向他学习生态种植,要交学费吗? 姚慧峰真诚地笑了,“不交钱,交钱给我干嘛? 我还巴不得大家都来学习怎么种生态稻呢!”只是,现在的销售量仍有一半归功于广州的CSA机构,因此,得按订单来扩大面积,不能“盲目扩张”。这也是为什么村里还有200亩地尚未纳入生态种植的重要原因。而且,所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都须废止两季稻、休耕8个月,次年再跟着种一季的生态稻。

“生态稻讲究的是高品质、好口感,利于环保。相比两季稻,一季稻可以让土地休整8个月,只有端午节到中秋节这段时间在‘工作’。没有化肥农药的稻田,青蛙、田螺、泥鳅、黄鳝、蜘蛛都有了,生态环境变好了,这才是生态种植的意义所在!”姚慧峰说。

现在,合作社已做出名堂,成为江西农业大学等南昌5所高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实习基地。

从公益事业到“环境遗产”

如今的姚慧峰日渐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种田很轻松,所以就找点事情来做。”

2015年,他花2000元钱在村里的姚氏祠堂租了2间房,一间用作图书室,藏有6000多册募捐而来的图书;一间用作阅览室,配有课桌椅,每周末免费开放。“村里的小朋友大多是留守儿童,课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打游戏。他们没有像城里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的条件,但我希望,农村娃也能多看书,丰富课余生活。”姚慧峰说。

上个月,姚慧峰正和南昌一家名为“益心益意”的公益机构洽谈,联合筹备诵习班,请乡村附近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在周末给孩子们讲传统文化,诵读、讲解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计划半月开一期。

姚慧峰说,他回乡的初衷是陪伴家人、吃上健康食材,过上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即使对生态种植,他也没有多么宏大的目标,如果一定要有“野心”———就是争取明年订单增多,覆盖全村1200亩土地;不远的将来,在隔壁村找个技术带头人,为邻村提供技术支持,发动更多人一起种植生态水稻。

去年秋天,连续2个月降水让常规种植的农户受损不少,而姚慧峰的生态稻没太受影响。他提醒,创新创业也是有风险,即使是最简单、门槛最低的水稻种植,所以,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创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资金、舆论和家庭压力等等。创业跟打工不一样,如果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很难坚持下来。

“创新创业,千万不要抱有太多‘情怀’! 如果不是家里有很多钱,不要把‘野心’放得太大,先谋生存、再图发展。”他说,生活很“骨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坚持下去,把想做的事做好做精。”

几年来的顺风顺水,姚慧峰一直强调是老天眷顾,因为种生态水稻还是离不开“靠天吃饭”。令他最欣慰的是,农民心态的变化。去年,有位老伯第一次参加生态种植,丰收后到姚家串门聊天。“老伯的太太年底查出来癌症,他说,他家攒了大半辈子钱就这一场病全没了。他告诉我,还是生态种植好,环境好了,吃得好了,人就不会生病。”姚慧峰说,一个老伯能领悟到这么多,他十分开心,体现了生态种植的价值。

现在,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都要按“姚社长”的规矩来,比如秧盘、塑料瓶等垃圾不能留在田里,必须带回村内集中处理。未来,姚社长还要教大家学习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少用甚至不用化学洗涤剂……他坚信,从生态水稻、村容村貌入手,最终成就的将是农民的内心和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

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南垣村出来,透过道路两旁枝繁叶茂的香樟树望去,近处,农民在水田插秧;远处,蓝天白云、青山如黛。午后的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映出“春耕”美景。姚慧峰希望,这些忙于种早稻的乡亲未来不必如此辛劳,待到端午时一起种生态稻,还乡村一片净土。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