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
03
-
23
本文原载《环球人物》杂志2019年3月1日总第392期记者:郑心仪2018年11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在重庆为“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展”开幕致辞人物简介: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三农”问题专家。1968年插队,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从事政策研究,2004年开始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等。冷眼热肠,这是余英时评价钱锺书的词。如果把这个词送给温铁军,他多半会收下“冷眼”,还回“热肠”。“作为一名研究者,我必须客观,不能强调感情因素,否则我的研究就不是理论,而是文学。”面对《环球人物》记者,温铁军答得肯定,他用“冷眼”观察中国农村70年发展及其制约因素,用数字、论据来检验理论,把“三农”问题的内在逻辑条分缕析。有一个细节流传得很广。2003年,在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颁奖嘉宾吴敬琏说:“中国的农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觉得,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农民很多,但是真正关注农民的人不是很多,替农民说话的人也不是很多。而温铁军就是农民的代言人。”站在一旁的获奖者温铁军显得有些腼腆:“我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调查研究而已。”温铁军的这“一点调查”,从上世纪80年代做到了当下,先后调研了40多个国家的乡土社会。他说,“认认真真地用自己的脚走了一趟,用自己的嘴去问了一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了一趟”,是自在之人“走向自由王国”而为自觉人的必由之路。“最野”的两次出游温铁军左右两个膝盖上都有劳损,走路超过半个小时就走不动了。好在他年轻时“脚比较野”,走过很多人一辈子都走不完的路,如今回首往事,最难忘的还是走得“最野”的两次。第一次是1985年,温铁军34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