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政策理论
2022 - 11 - 02
一、引言中国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众多挑战。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中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的态势,结构性矛盾凸显,紧平衡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粮食连年增产造成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水土资源退化严重,叠加新冠疫情、自然灾害、国际局势不稳定等因素,如何保障新时期粮食安全成为重要议题。面对严峻挑战,新时期保障粮食安全需兼顾以下目标: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应稳定;二是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持续改善居民营养健康;三是在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保障粮食长期供给能力。这就需要基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对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和能力安全多目标进行协调考虑,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总体粮食安全战略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探寻最优的保障路径。不同政策目标并非总具有一致性,对新时期粮食安全进行理论辨析,有助于探寻保障路径。习近平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里“中国人的饭碗”不仅涉及装什么食物,还包括碗内食物的结构问题。这就要基于“大食物观”辨析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的关系、厘清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的关系。另一方面,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主要装中国粮”要思考碗里应装多少比例的中国粮,如何权衡自主生产和合作进口,即如何确定粮食自给率。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辨析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考虑中国的资源条件能够生产多少粮食,还要厘清数量安全与能力安全之间的关系,考虑中国拥有多少粮食产能以及要发挥多少粮食产能。因此,对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数量安全与能力安全、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自主安全与合作安全这五对关系进行理论辨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2022 - 11 - 01
摘要:共同富裕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是全体人民共富的渐进实现过程,是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之上的包容性共富。当前共同富裕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之能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之列,促进形成橄榄型收入结构。在我国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低”的路径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促就业增收、乡村存量资源激活增收、“赋能”“赋权”根源化解低收入群体。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后半程”,开启了以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为核心议题,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兼顾效率和公平分配为原则,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战略任务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都明确提出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十九届六中全会也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2021年5月国家批准浙江省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标志着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战略被提上了发展议程。这些都表明,中国已经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深刻理解其时代背景,甄别其重点任务,明晰其难点的突破路径。一、 中国共同富裕发展的时代背景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可以发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全党的初心使命,贯穿于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过程,是从一种道路到社会主义本质,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乃至战略部署的深化和具象化过程。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以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已经成为具有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的扎实推进的奋斗目标。当前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任务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实践逻辑和理论基础。首先,中国追求共同富裕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对...
2022 - 11 - 01
内容摘要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与农业现代化高度相关。从国际经验看,凡是实现了中等跨越迈进高收入门槛的经济体,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且在迈入中等收入特别是中高收入阶段后,呈现“一多”“四快”“一大”“一小”趋势。但是,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几个相关指标,大多数在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时开始出现放缓。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农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充分、城乡发展失衡、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我国要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做好五个坚持,利用好一个出发点,围绕一个导向,催生三个外生动力,激活五个内生动力,构建六大优先机制,推动实现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关键词高收入国家  农业现代化  优先机制  高层次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马晓河、马建蕾、胡拥军、刘振中、郭军、杨祥雪执笔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三农学术https://mp.weixin.qq.com/s/mOxUQEoZqiZMZ6LD4Km9og
2022 - 11 - 01
作者简介仇焕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经济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学者委员会主任,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入选首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首批“青年长江学者”。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70余篇,包括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2篇。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中文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3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资源环境政策、农村区域发展等。摘要俄乌冲突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渠道主要包括农产品供给和化肥供给下降,若俄乌冲突持续,中国农产品进口来源结构、国内粮食产量和种植结构都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情况可以从粮食生产、粮食进出口和粮食消费三方面来分析。从粮食生产来看,近40年来,中国粮食产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仍显不足;从粮食进出口来看,近20年来,粮食进口量呈增长趋势,出口量呈下降趋势,粮食自给率呈现下降趋势;从消费来看,中国农产品消费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不同类别农产品的消费趋势和增速存在明显差异。过去的20—30年间,中国农产品消费水平和消费量均大幅提升,居民膳食营养水平显著改善,但在此期间,农产品自给率大幅下降,因此关于粮食安全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存在一些争论。对这一问题作出准确判断需要厘清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数量安全与能力安全、食物安全与营养安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自主安全与合作安全这五对关系。为保障粮食安全,在政策层面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短期内我们要建立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防范国际市场风险。长期我们有四方面政策需要持续推进:首先是要优化粮食安全观念,弱化短期高自...
2022 - 11 - 01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脱贫攻坚战中,驻村第一书记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当继续选派一批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是巩固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的落点,也是乡村振兴的支点,还是有效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从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中选出来的优秀年轻干部,大多具有较高觉悟、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对党的政策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此外,他们还具有较强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协调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因此,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领办农村集体经济,不仅能聚集资源实现创新,而且还能在金融资本短缺的农村深度整合乡村社会资本。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选派要“精准”为先精准选派,优化第一书记队伍。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地区各部门在选派时要综合考虑年龄、学历、个人阅历等因素,择优选择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都匹配的优秀干部。在考虑第一书记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发展方向等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再结合村实际需求与情况,科学评判候选人员的匹配度,从而优中择优,把最优秀、最合适的干部选任到第一书记岗位。同时,为了增加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庄工作的匹配性,选派第一书记的范围,应当从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乃至全社会公开招募具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党员。精准定位,压实第一书记职责。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的政治责任。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职责,从严考核管理,想方设法纯化第一书记日常工作。驻村第一书记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驻村工作组指导下,依靠、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共同做好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对乡村振兴工作负第一责任。村“两委”...
2022 - 11 - 01
近日,我国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6827亿元,取得了同比增长4.0%的好成绩,但第一产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依然较低,未来投资空间巨大。特别是在国际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经济社会大局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长期以来,第一产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较低的原因何在?接下来,如何更好地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更好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本期对话邀请李春顶、唐冲、乔百君三位业内专家围绕相关话题展开分析与研讨。对话嘉宾   in no particular order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孟德才 刘诗麟01 提振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农村信心,要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Q主持人:近年来,农业农村逐渐成为社会资本投资的“蓝海”。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涌入农业农村。据您观察,这些主体投资农业农村的模式和领域主要有哪些?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李春顶:按投资领域可分为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种。投资规模农业属于“黄区”,这一投资领域涉及农民数量多、土地面积大,受到国家严格监管。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属于“蓝区”,是国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农产品加工装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无人工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智慧工厂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工厂。投资生态园建设属于“绿区”,是国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的领域。投资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提升农业服务业的附加值。随着物质生活日渐富足,人们在周末假期到农村享受自然风光、体验农家生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唐冲:近年来,社会资本...
2022 - 11 - 0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坚定不移推动全球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全球粮农治理等重大理论成果,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粮食及农业合作,构建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与深刻内涵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源于时代、引领和推动时代的思想伟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农领域的战略思想正是在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肉蛋鱼菜果茶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局中科学判断三农发展大势,取得历史性成就。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深刻分析新时代下国内外新发展形势,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农业对外开放、支持企业走出去、粮食进口主动权、全球粮农治理等重要问题都进行了深刻阐述,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理论的新体系、新境界。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胸怀世界、心系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情...
2022 - 10 - 31
7月18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高度评价了农业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独特价值和重大意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再次令世界瞩目。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祖先在千百年来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有些仍延续至今福泽一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本期对话邀请闵庆文、曹幸穗、吴敏芳三位业内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展开研讨。对话嘉宾   in no particular order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彭瑶 01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并非让人们回到传统农业生产的状态,是要在现代农业中注入传统农业的优良要素Q主持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的。我们为何会在现代农业技术已经获得巨大发展的21世纪,把目光投向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农业文化遗产?曹幸穗:2002年是千年一遇的时间交汇点,人们回顾过去,发现世界农业普遍存在许多严重问题。比如,片面追求以产量和利润为导向的技术措施,导致农业环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面源污染、土壤板结、耕层变浅、有机质减少、授粉动物减少、微生物群落失衡等问题。而传统农业持续了几千年,其中必定存在着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生物多样性的农业要素,存在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于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要回到传统农业中去“寻找智慧”,去发掘和继承对现代农业仍然具有应用价值的农业要素和知识体系。这就是提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初衷。闵庆文:传统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比如,通过间作套种等多样性种植提高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稻田养鱼实现了“一地多用、一水多用”和生物互利共生,通过游牧不仅获得了畜牧产品,还减少了对放牧地的高强度利用,提高了草原承载力,这样的例子很多...
2022 - 10 - 31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县域能否成为中国区域发展新的发力点?县域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科学有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本期对话邀请到李佐军、孙文华、陈思雨三位业内专家,围绕县城建设的作用、意义和重点举措展开分析与研讨。对话嘉宾in no particular order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孟德才                                      见习记者 刘知宜#1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明确了由城市建设为重心转向农村建设为中心的导向Q主持人:此次出台的《意见》为什么要将县城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和以往的城镇化有什么不同?孙文华:城镇化的本质是农业人口就近转移,是实现非农化就业的一个过程。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明确了县域城镇化的体系,明确了城镇化建设重心下移的导向——由城市建设为重心转向农村建设为中心。现代都市圈、特色小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都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本质都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凸显了县城建设在城镇化战略中的中心地位,与以往的城镇化理念不同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县城为首的县域经济建设理念。以往的城镇化落位于单个区域,具有项目性质,缺乏长期性的功能定位和可持续发展体系支撑。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强调的是县城对整个县域的服务功能,以补短板设施建设为主导,以功能性建设...
2022 - 10 -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项重大制度变革。如何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持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重塑乡村市场主体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现了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营组织。但由于在实践中没有妥善处理好农村集体与新型经营组织的关系,其市场主体地位依然难以真正确立。为此,在双层经营的制度框架下,应妥善调整农村经营中“统”与“分”的关系,以经济关系的市场化、经营行为的自主化和经济运行的法制化,重塑乡村市场经济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发展壮大集体的力量,使“双层经营”实至名归。农村集体作为生产资料的主要所有者,具有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开展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条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被《民法典》确定为特殊法人。但由于其资产边界和产权归属不清晰、组织体系不完整、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人员能力有限等原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经营预期普遍较弱,市场信誉整体不高,其市场主体地位仍然没有被完全认可。因此,建议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从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出发,加快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乡村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以“三权分置”为路径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活力土地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基本要素,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重塑乡村经济发展市场主体,就是要着重整合以农村土地为主要资源的乡村资源,重点调整农户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改革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地位,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壮大农村土地的自然生态屏障功能和乡土文化传承功能;同时要更好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尤其是妥善解决他们的劳动保障、收入保障、养老保障、居住保障等问题,确保农户及农民在改革过程中利益不受损、收入有增...
127页次2/13首页上页12345678910...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