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当代乡建
2022 - 11 - 08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新经济”是以数字、数据为基本要素,以信息为主导,以技术创新及应用为内核,以网络为平台实现互联互动,形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当前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尤其需要理解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方位。正确认识新经济时代的四方面特征新经济时代是广义生产力协整的产物。随着上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信息量、信息传播和处理的速度、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也使得生产力从狭义生产力扩展到广义生产力。广义生产力是包含并超越狭义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概念,是生产力协整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是广义生产力的代表形式,当下的数字经济是广义生产力发展的最新形式。新经济时代有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新结构。新基础设施是各类超级网络平台成为社会的新基础设施;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具有资源充裕、可无限复制的特点;形成新结构是新经济的价值链各个环节交互协同、跨界融合、产业整合,不同于传统经济三产界限清晰划分的特点。新经济时代呈现快速变化特征。新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新的想法、技术、模式进行快速试错和迭代,在迭代演化中完善强大。当前这种演化不仅没有停止的趋势,还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快速涌现的新思想、产品、模式、技术、信息,对产业和产品的发展都产生影响。新经济时代的产能过剩引发变革。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基于前述快速变革特征,走在前列的企业可以生产具有便捷、低成本价值体验的新产品。这就使得一大批模仿者跟随,引起同质化竞争,倒逼走在前列的企业变革自身商业模式、加强品牌建设等。新经济时代引发五方面变化经济形态新变化。传统经济是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层次化生产的形态,而新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技术进步速度加快,通过新技术运用,将重复机械劳动生产商品的场景改为智能化生产。新经济形态追求网络化...
2022 - 11 - 08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概念,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对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为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经贸格局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我国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端牢中国饭碗,迫切需要高质量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促进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固本培元。当前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上,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既强调了国家统一调控的内涵,也更加注重产业的概念。与平面的“区”相比,立体的“带”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形成粮食安全保障全国“一盘棋”的局面。然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有待明确和细化,具体实施办法仍待论证完善。目前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仍处在探讨阶段,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总体方案和行动规划,但也需要更加明确地提出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尤其是要把握好“在哪建”“谁来建”“如何建”“建成什么样”等问题。只有在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指导各地调配资源、展开行动,把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粮食生产受短板因素制约,区域协调发展内生动力机制有待培育。当前,高位增产、高位护盘的压力依然巨大,粮食生产也面临激励不足的制约,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仍待完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想农民之所想,将是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产业竞争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链条融合程度有待提升。当前的配套产业分布分散,加工企业布局亟需优化。我国粮食加工转化基地多与...
2022 - 11 - 08
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对提升县域农业产业链发展质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形成县域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格局颇有意义。以前我们讲农业数字化,更多是在消费端,并没有打通整个产业链,在县域内形成数字化全产业链。不过在实践中,这种局限正呈现出被逐渐破解的趋势。例如,当前农业数字化正越来越多地从消费端的“餐桌”走向更上游的生产端“土地”,推动许多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变成畅销网货。政府、平台企业、新农人一起构成了加速这一进程的主体,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创造者和利益分享者。事实上,要推动农货变成网货,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农产品直接搬到网上销售。农产品要顺利“上网”,往往需要实现农业产业链的重塑。具体来看,在农货变成网货这个过程中,平台企业经常面临着“量上不来,质也达不到”的困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农产品生产容易受到农业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产量和质量的波动。产量的区域不均衡,也导致难以形成稳定供货渠道。我国许多特色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其最为重要的经营主体是农户。如何在农户分散经营的基础上,构建标准化、常态化的供应链体系,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常常是农业产业化以及全链路数字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从农货到网货的变化,意味着农业产业的数字化场景需要实现从“餐桌”上溯到“土地”的产业链重塑,也意味着需要实现从消费端到服务端再到生产端的产业链重塑。从一些大型数字平台的实践来看,要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必须建立标准化和常态化的供应链。比如,某知名电商集团在全国12省落地数字农场,建设近百个产地仓、1200多个县域共配中心,在乡村以数字化手段打通农产品“产供销”全链路。其中,数字农场是通过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农田、环境、种植等信息进行全面数字化,从而帮助农业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仓可以帮助农产品加工分选、就地配送,可以直接装箱启程;电商渠道为分...
2022 - 11 - 08
我国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圆满收官。旅游业作为助力扶贫的措施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益贫性旅游通过创造就业、吸引投融资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使得贫困地区创建自己的经济支柱,从单靠政府补助的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再者,益贫性旅游与本地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共进关系,在有形的旅游资产基础上创造了无形的可再生价值,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确保乡村人口,尤其是社区中相对贫困的人群能够从旅游业发展中受益仍是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国内益贫性旅游的经验类型进行总结,以助于未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建设扶贫旅游乡村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被广泛运用,形成了今日扶贫旅游乡村遍地开花的局面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实践经验,主要可以分为“国际-本地”合作、公共部门和党员帮扶及民间力量协作三大类型。“国际-本地”合作类的主体是国际组织,包括自然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两类。“国际-本地”合作模式是一种跨国旅游合作模式,国际组织的发展项目资金使用通常会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目标挂钩,且有较强的国际示范效应,其所选择的合作伙伴主要为当地权威主管部门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因此这一合作模式不仅具有良好的扶贫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国家形象、推动以旅游为载体的民间外交,都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传播功能。目前,该类型益贫性旅游案例占比较小,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公共部门和党员帮扶类的主体是党和政府组织、国企与以高校为主的事业单位,包括红色精神传承创新、地方部门对口帮扶、国企省旅多口帮扶和高校对口技术帮扶4类。其中,红色精神传承创新类主要是挖掘具有革命历史里程碑意义的红色教育基地,将党建、工会、思政等工作内容与地方政府的减贫、可持续发展等职能有机结合;地方部门对...
2022 - 11 - 08
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8.8%。其中,短视频增长最为明显。从《报告》数据看,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290万,占网民整体的68.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短视频已成为新媒体时代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其中,乡村短视频爆发出野性生长的原始生命力,成为网络视频大家族中生动的单元,乡村短视频对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风在互联网上的兴起,让公众对农村景象有了新的认识,打破了农村低俗、落后的刻板印象。技术赋权下的村民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体性,借助自媒体平台分享日常生活,传播乡村文化。单文盛、石璐《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火爆现象成因及问题思考》一文以5W模式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三农”短视频的传播过程可对应为发布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与传播效果(5W模式是美国著名学者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 和功能》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5种基本要素,形成完整的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传播者(who)、讯息 (says what)、媒介(in which channel)、受众(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s))。作者运用文献分析法与个案分析法讨论乡村“三农”题材短视频火爆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其发布者表达平民化、传播渠道门槛低、受众寄托情感,使得短视频迅速被大众所熟知。李竹筠、宋宗余《传统存续:乡村文化建设的短视频实践》一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路...
2022 - 11 - 08
【作者简介】萧淑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农村教育研究学者,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人文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高玉华,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研究助理。文章出处: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会 主管主办 《群言》杂志社 乡村的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它凸显了中国教育目前面对的整体困境。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起源于近代以来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一方面,它使教育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另一方面,主要教育资源过度集聚在“做事教育”上,使受教育者从儿童时期就陷入考最好的大学、找最好的工作的焦虑中,树人教育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位。如果只是以升学导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乡村教育永远赶不上城市;如果照搬城市教育,乡村教育永远没有出路。事实上,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更加符合儿童的天性,值得深入挖掘。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做事教育”是喂养大脑的知识教育,“做人教育”则是养心化性的行为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能集中在一个阶段,但道德心性的修养是一辈子的功课。人生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安身立命,好的教育应该首先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教会青少年做人,处理好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先做人,后做事”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遵循的理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乡村恰恰具有满足立德树人教育的独特优势。中国传统教育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12岁以前,注重完成道德、心性和人格养成教育,能够为孩子的人生、也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下,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抑郁症日趋高发,说明教育存在严重问题,许多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迷茫,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动力,其根源正在于价值空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重视做人教育,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责任...
2022 - 11 - 07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意境燃起很多游客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绿水 青山,山野田园,走进一间民居小院,赏花观景,体验农趣,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如今,乡村民宿不断涌现,它们不仅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也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同时,乡村民宿发展也存在特色不足、低端复制、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 10 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为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指明了方向。PART01乡村民宿发展迎来重要机遇在贵州白岩村,来自广州的游客白郁林对位于层层梯田之上的“牧云涧”民宿赞不绝口:“梯 田风景非常美,在这里吹风、听虫鸣,喝下午茶,真觉得心旷神怡。”原生态的人文自然环境, 让牧云涧有了不小的名气,在盛夏时节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休闲避暑,也让店长刘会杰忙了起 来。“很多游客都是看中民宿有不同于酒店的住宿体验,在我们这,不仅能欣赏风景,还可以体 验稻田抓鱼,感受苗族民俗、餐饮和文化。”刘会杰说。为一间房,赴一个村,乡村民宿不再只是旅途中的歇息之地,而成为游客踏上旅程的最初因 由。相较普通酒店,乡村民宿更具风俗气息,风格多样,无论是美食打卡、生态观光、文化研学 还是康养度假,都可以暂别城市的喧嚣,体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慢节奏生活。“这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游方式,短途游、周边游替代长途旅游成为主流, 随着夏日旅游市场回暖,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升温,乡村民宿市场也热度不减。以乡村民宿为重要 产品的乡村经济综合体,已逐步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途家民宿副总裁胡阳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更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乡村民宿极具发展潜力,品牌化、高端化、个性化的民宿将迎 来爆发式增长。从途家民宿平台数据看,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乡村民宿的订单量占比超过 城市民宿,达 ...
2022 - 11 - 07
以乡村旅游为先导,城乡融合的综合发展“第三空间的构建”,以乡村旅游为先导,充分发挥旅游的人流、物流的聚集平台作用,盘活区域的人气、带动区域的商气,进而为乡村产业、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能量与契机。在这一个过程中,乡村旅游的作用突出:首先作为平台,发挥旅游强大的整合功能,实现乡土文化与多层产业的有机互融、协同发展。其次,引入现代休闲旅游的理念,提升乡村的传统不良观念,塑造乡土田园的“以人为本、宜居宜行宜业”的现代化新形象。第三,借用乡村旅游突出的窗口效应,通过旅游,展现乡村的品牌形象,实现文化流、物流等系列元素的引进与输出,实现城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以“田地艺术”为手法,营造田园景观“田地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土地及自然耕耘及调整的智慧结晶,承载了特定地域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历史,是一种白话的、魅力的乡土大地景观。“田地艺术”是劳动人民无意识的创造成果,但其又具有突出的感染力与冲击力。在乡村旅游的规划实践中,有意识地从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视角,总结“田地艺术”的打造手法,通过对自然地理气候、乡村地势地貌、乡土生产性景观作物及民俗器具等统一的把握,营造富有造型的、具强震撼性的乡野大地景观,表现出乡村旅游景观中最具魅力的层面。“第六产业”为指导,构建现代农业全景产业链城乡融合的发展,要有健全的产业体系作保障。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体系,是“第三空间”打造的核心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农业中的生产要素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引入现代化的要素,包括现代的资金、科技、服务和劳动力等。“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这就需要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乡村...
2022 - 11 - 07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近十年来,中国农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迁,围绕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学术界的不同学科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我在已发表的文章中,也提出过一些看法和观点,现归纳和总结如下。一、中国现阶段农业现代化需要对农政根本目标进行重大调整在《中国农业政策新目标的形成与实现》(《东岳论丛》2016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中国农业在经历长期依靠生态透支为支撑的增长之后,特别是在进入供需基本平衡、丰年供大于求的新格局之后,必须实现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化。而发展方式转化的前提需要有农业发展根本政策目标的调整,亦即在继续保持“保障农产品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和“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这两个根本政策目标的同时,需要增加第三个目标,亦即“保持农业可持续性”。第三目标的基本思想是,施加于农业生产资料(如土地)上的任何技术措施(如化肥、农药、种子、机械等等技术使用),既不对农业生产资料及其产品质量本身、也不对农业以外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负外部性),从而使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可以连续和重复的过程的状态。同时指出,在确立农业发展的第三个根本目标过程中,应强化农业生产新主体的培育,同时还要采取一切措施将这个新的发展目标植入到农业产业链所有主体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当中去。二、实现农业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生产服务基于2009-2012年对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跟踪观察,在2012年前后发表了一组研究论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效应——对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9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约束:豫省例证与政策选择》(《东岳论丛》2013年第1期),其中提出“农业服务外包”概念,并指出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使农业服务外包成为可能,它是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业优质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河南在当...
2022 - 11 - 07
作者简介about the Author丁存振,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产品市场与政策研究。近年来,在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农民日报等发表论文40余篇,撰写的多篇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并担任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理事及多家期刊审稿人。摘  要为探究国内外粮价波动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前沿的时变溢出指数方法,将小麦、玉米、大米和大豆等四种粮食产品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多个维度考察国内外粮价波动溢出关系,并量化分析影响国内外粮价波动溢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市场是国际粮价波动溢出的净接受方,国际粮价波动对国内粮价波动的平均溢出效应为22.11%,显著高于国内粮价波动对国际粮价波动溢出的7.84%;国内各品种粮食价格受到国际粮价波动的直接溢出效应较大,间接溢出效应较小,其中,大豆受到国际粮价波动的溢出效应最大,高达38.64%,其次为玉米,小麦和大米受到溢出效应较小,但各粮食品种均是国际粮价波动溢出的净接受方;粮食进出口、国际粮食供需基本面及价格支持政策是影响国内外粮价波动溢出的关键因素。关键词粮价波动;溢出效应;时变溢出指数;影响因素一、问题的提出衡量一国粮食供应能力的高低,不仅要关注粮食供应总量与结构变化状况,而且要看其所供应粮食的价格是否稳定,能否使全社会粮食供需形成相对稳定与合理的价格预期,因此,粮食价格考量着一国粮食安全战略[1]。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快速上升(见图1a),均达到2015年以来高位水平,全球粮食危机风险骤然上升。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价格波动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中国小麦、玉米、大米和大豆价格均达到历史新高。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基础,国内外粮价同步大幅快速上涨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图1 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那么,新时期国内粮价波动与国际粮价波动之间溢出关系如何?国际粮价波动...
178页次2/18首页上页12345678910...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