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田间行者

周鸣鸣(重庆):传承卢作孚精神丨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8/9/12 11:36:17
来源:
作者:

周鸣鸣 (1948年10月一)中共党员,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原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书记,校党委委员。央视老故事频道三集电视纪录片《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卢作孚》编剧。曾获得四川省优秀政工干部、重庆市教委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事迹概述:

1、1988年—2004年,担任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书记。

2、从1995年至今,20余载致力于探索将卢作孚研究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教育资源实践。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创建卢作孚研究中心,与民生集体合作编辑《卢作孚研究》季刊。

3、向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宣传卢作孚事迹。到美国大学交流,推动卢作孚研究走向世界。提出“课程、社团、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开设《卢作孚与北碚文化》课程,指导作孚学社和院系学生开展一系列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志愿者活动。

4、创办“兼善文化课堂”暨“爱故乡文化促进会”,探索城乡社区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

5、编辑《北碚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集》,主编乡村儿童美育教材。

6、牵线搭桥,协助温铁军教授乡建团队恢复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助力中国乡村建设事业的传承和创新。

有这样一座小城,有这样一位爱这座小城的长者。

她深爱这座小城,但她的爱又超越了这座小城。一是因为这座小城有跨越时空、影响世界的魅力;二是因为这为长者“爱小城”的实践超越了一般情感,是在探寻科学的城乡文化建设方法和可复制推广的模式,那是一种“兼善”的力量!这座小城叫北碚。这位长者叫周鸣鸣。

我很热爱北碚,准确地说热爱卢作孚

  1997年,周鸣鸣老师到北京参加西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西南大学)与清华紫光集团合办的紫光英力公司的董事会议。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书记颜宁很正式地找她谈话,征求意见,希望调她到北京清华紫光集团工作。她当时,不假思索回答的那句话,就是:“我很热爱北碚,准确地说热爱卢作孚。”于此,她婉拒了邀请。如果,我们不去认真了解北碚、了解卢作孚、了解周鸣鸣老师坚持22载的所有实践,你真的无法理解周鸣鸣老师说出这句话背后,那深刻的情感和坚定的追求。

二十二载坚持,是热爱,也是责任

周鸣鸣老师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她1977年入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大学毕业以后,留校在化学系作政治辅导员。1989年,担任化学系书记,直到2003年离任。理科毕业,并任教理科院系的她,却在1995年遇到了卢作孚,由此开始了这段直到今日的坚持。

卢作孚是北碚的开拓者,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北碚是卢作孚开展乡村建设的地方。由于卢作孚在北碚开展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北碚因此作为抗战时期的迁建区,成为“陪都的陪都”,有一大批文化名人在这里留下了100多个抗战文化景点遗址和故事。加之卢作孚一生的卓越实践、超前智慧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卢作孚与北碚文化,更具独特的精神和教育价值。

无疑,周鸣鸣老师不仅被卢作孚的事迹、智慧和精神所吸引,更是用无限的热情,以及对弘扬北碚宝贵文化遗产的责任,用亲身实践来推动卢作孚精神和北碚文化的梳理和传播。她于1995年筹备召开《卢作孚与中国现代化》的全国性学术会议,随后与民生公司合作,成立了卢作孚研究中心,创办《卢作孚研究》季刊,立项有关卢作孚研究的科研项目,出版相关著作。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来,卢作孚研究中心共举办和筹备全国、重庆市、北碚区的8次大中型学术会议;获得国家、省市、区、校、所级科研项目12项;与民生公司联合创办了《卢作孚研究》季刊,已出刊51期;出版有关卢作孚的研究文集、专著、年谱、画传共6部,编写教材1部;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经济史研究》、《美育学刊》、《西南师大学报》、《博览群书》、《重庆社会科学》、《红岩春秋》等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卢作孚的学术研究论文近80篇。

同期,周鸣鸣老师宣传卢作孚事迹的演讲遍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华东师大、厦门集美大学、南昌财经大学、长江师范学院以及中小学、企业、农村、社区。截至目前,周鸣鸣老师为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宣传卢作孚事迹近300场,并在2013年受了美国布法罗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司昆仑的邀请,到了美国交流卢作孚研究,让卢作孚的精神财富从中国走向世界!

她把卢作孚的精神财富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

2005年,周鸣鸣老师在西南大学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通选课程《卢作孚与北碚文化》。这是一门融合了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德育学、美育学等多学科理论的课程,由7位教授共同讲授,综合了北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卢作孚最新研究成果,并创新的让卢作孚开创的事业遗址和北碚历史名人的文化遗址成为学生的大课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被评为西南大学教学改革一等奖,推选为重庆市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在《卢作孚与北碚文化》的课程基础上,周鸣鸣老师于2007年指导成立了西南大学作孚学社,组织学校志愿者开展“北碚文化之旅”活动,培训北碚雅舍、老舍旧居、自然博物馆、张自忠幕等北碚文化景点的志愿者讲解员,为西南大学的新生和社会人士提供义务讲解服务。并由此延伸出“北碚文化之旅模拟导游大赛”,至2017年,已经成功举办8届,获得北碚区旅游局、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有的同学通过参赛,被推荐代表北碚参加全国导游大赛并获奖。

作孚学社将卢作孚精神凝缩为“爱国、科学、实干、奉献、艺术、诚信”14个字,以践行卢作孚精神,活跃校园文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传承先进文化为宗旨,成为西南大学服务北碚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一支活跃队伍。学社创办社刊《作孚风》,与地方各级部门、企业广泛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活动,很多同学称“作孚学社是第二大学”。

到2017年,作孚学社在周鸣鸣老师的指导下,已经走过10年,学社培养和影响了上千名具有卢作孚精神的青年学子,他们有的考上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牌大学研究生,走上了祖国四面八方的工作岗位,成为了各个单位的骨干。作孚学社成立这群学子的精神家园和情感纽带。

北碚乡建文化影响世界

知青情结,是时代留给周鸣鸣老师那代人独有的印记。1969年至1971年,周鸣鸣老师在重庆东南的秀山县有2年零8个月的知青岁月。这或许是她冥冥中结缘乡建的一个缘由。

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她在研究民国时期卢作孚在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实践中,获得的智慧启迪和创造冲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在北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乡村现代化建设,在短短十几年间,就使峡区的工业、农业、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北碚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盗匪横行的小镇驰名中外。难能可贵的是,民国时期影响世界的乡建人物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都在北碚办了学。梁漱溟在北碚金刚碑创办勉仁书院、晏阳初在北碚歇马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陶行知由北碚到合川创办育才学校。民国“乡建四杰”都在北碚开创过事业,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周鸣鸣老师一直在探寻把这笔遗产保护、梳理、推向世界的路径。

2009年,周鸣鸣老师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拜访了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提出“希望温老师能整合中国乡村建设各个流派的力量,让中国的乡建文化走向世界!”的心愿,当时商量决定,由西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碚区联合召开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温铁军教授将会议名称定为“中国乡村建设多元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高峰论坛”。这次论坛经过2年多的酝酿和筹备,于201111月,在北碚召开“中国乡村建设多元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高峰论坛暨卢作孚诞辰118周年学术研讨会”。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农业部党组织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梁田庚和温铁军教授、重庆市、北碚区领导出席会议。还有来自全国研究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乡村建设的专家;“三农”问题研究专家;以及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志愿者共120余人参加会议。

温铁军教授实地考察了北碚乡村建设文化遗址后,指出:北碚是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诞生地,意义重大,全世界都会来这里朝拜,建议恢复中国乡建学院。

为此,周鸣鸣老师联络西南大学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恢复中国乡建学院的工作紧锣密鼓的展开了,到2012128日中国乡建学院在西南大学挂牌重建,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担任院长,温铁军教授担任执行院长。周鸣鸣老师为此所写的各种沟通协调信件不下200封。

致力兼善文化课堂

周鸣鸣老师最让人感动和敬佩的,是她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对社会的建设性的思考能付诸实践,并克服万难,坚定不移的推进执行。

时间回到十年前。2006年2月—6月,已经退休的周鸣鸣老师发起和组织了西南大学300多名大学生,调查了学校所在地重庆北碚地区农村的教育状况。在北碚农村进行了5次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民教育需求、农村社区教育现状、农民工教育需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3.15农民维权意识等。她带领大学生志愿者行走在北碚金刚村、水土、静观、澄江、歇马等村镇的农民的家中和田间地头。通过这次调查,她组织编辑了《北碚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该调查报告在全国、重庆市、北碚区多个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奖。

更重要的是,周鸣鸣老师从调查中发现,农村对儿童教育的需求是仅次于农业科技需求,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引起了周老师更深入的思考。最可贵的是,周鸣鸣老师立即组织了解决农村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继2006年3月调查之后,他每年都在北碚开展校地合作,共建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行动探索,一直坚持至今。

2006年,周鸣鸣老师组织3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重庆市北碚北温泉街道金刚村社区,创建“小小农业科学家学校”。并编写乡土教材《生活中的化学》。该课程根据卢作孚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的观点。“小小农业科学家学校”得到了当地儿童的欢迎,也得到了儿童家长的大力支持。

2008年,周鸣鸣老师又联合西南大学和北碚区众多单位一起,在北碚水土镇中心小学探索创建北碚农村“兼善”儿童社区学校。组织编写了乡村教材《我爱北碚》。该课程将卢作孚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改革最新理念结合,以培训学生“家庭、政治、经济、交际、游戏”5大行为训练。后附整个教材的指导思想示意图(附1),极富创造性。笔者认为这可以作为众多儿童乡土教材的指导框架。

2011年,周鸣鸣老师参与重庆中华职教社课题“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对新农村建设的借鉴研究”,随课题组成员沿长江、乌江一线,考察了丰都、奉节、涪陵、彭水、秀山等地农村。发现农村文化设施硬件已经有很大改变,但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软件上(包括思想、观念、人员)却十分匮乏。随后,便展开了组织大学农村文化员志愿者到农村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的探索。从从20121月至2017年,几年来,周鸣鸣老师利用寒暑假在西南大学全校招募了共8批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共计约300余人下乡开展文化调研,支教、环保、文明礼仪教育,开展文娱演出活动,足迹遍及北碚歇马镇天马村、蔡家镇天印村、金刀峡镇响水村、胜天湖村、柳荫镇西河村、龙凤桥街道龙车村、巴南鱼池村、黔江杉岭乡、四川雅安等地。同行的,还有西南大学老教授协会的专门们,他们会农村带去了先进的科技知识和高水平的文化活动。

2014年1212日,龙车村作为首个校地合作,创办农村社区“兼善文化课堂”和“爱故乡文化促进会” 的试验点挂牌,北碚文化新闻出版局、西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重庆中华职教社三家正式签订协议。温铁军老师在百忙中出席了挂牌仪式,并为村民和志愿者作了《校地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报告。

2017年暑假,第8批农村文化员志愿者兵分四路,继续践行着周老师开创的校地共建,用卢作孚精神推进城乡文化建设之路。后附周鸣鸣老师在十多年城乡文化建设中所提炼的指导框架图,也是让人惊叹!

一位热情的追梦者和一位永远年轻的乡建人

周鸣鸣老师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到:

我是个爱做“梦”的人,尽管在常人的眼里,我早已过了做“梦”的年龄,但至今仍然有许多许多的“梦”。

“梦”给我以童心,使我以全新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梦”给我以希望,昨日“梦”的追求便是今日的现实。

“梦”给我以创造,让我在对“梦”的不尽追求中感受到欢乐和幸福。

我并不知道自己在事业中是否会真正有所作为,但我愿为那不尽的“梦”永远地追求。

的确,周鸣鸣老师总是用她对事业的热情、执着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人。当别人看她退休了,还每年带学生下乡,东奔西走,忙个不停,关切的问她“还要跑到什么时候哦?”她就随口回到“到85岁吧!”

因为,她说:“乡建人,永远年轻!”


文章出处:“爱故乡”新浪微博

转载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xvnz.html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