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百年乡建
产品类别: 百年乡建

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行在田野,我们的故乡要建成什么样?

百年前,北碚人就描绘出乡村建设美丽蓝图,并在以卢作孚为代表的爱国实业家带领下,开展探索和实践。

乡建运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种种原因存在着难以复制和推广的局限性。

指针拨回当下,山还是那座山,困顿乡村已换了人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铺开!“五个振兴”推进力度、广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本期渝州瞭望台,带你走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样板间——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看当地人对美丽乡村的向往和建设,如何赓续百年、唱出新篇……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因地制宜提颜值

让懂乡村的人设计乡村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当下,乡村游、周边游、近郊游备受追捧。

盛夏,北碚东升村七百亩黄金香柳如一张张明媚的画布,“柳门竹巷”艺术院落、“稻香故园”“童画工坊”“闻柳观渠”等景观节点星罗棋布,每到节假日,前来“打卡”的游人就络绎不绝。

抛开城市喧嚣和走马观花式游览,东升村田园牧歌沉浸式乡村游深受年轻人喜爱——一张野餐垫,一份DIY鲜食,随处一坐,就能待上半天。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北碚东升村。

“这里的初夏惊艳得像一幅不真实的油画!但眼前斑驳的竹篱,耳边的犬吠鸡鸣,又随处可见乡村生活最纯粹的样子……”在某社交网络平台,搜索“东升村”,游客“@千寻”这样评价自己的游览体验。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心村。东升的颜值是如何嬗变的?

2018年,乡村振兴的浩荡东风拂过中国的广大农村,也涌入了东升。乘风而来的还有一批懂乡村、爱乡村的人,让这个寂静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

展开东升村版图,“指挥官”们围绕乡村振兴规划,一点一线绘制出颜值提升“作战图”。为了突出村民主体地位,在编制村规划前,规划部门还收集了上百份东升村村民的调查问卷——是否有集中居住的意愿、新建房屋喜欢哪种风格、希望自己家距离道路有多远?

一叠叠问卷,最终指向两大关键问题——乡村由谁来建,如何建?建成什么样,达到怎样的效果?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东升村露营基地。

面对第一个问题,2018年,北碚政府找到四川美术学院以及坐落于本地的西南大学等高校搭建起校地合作平台,携手智囊团共建乡村。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天祥本身就是柳荫人,对当地风土人情十分了解。在他的“柳荫计划”里,田间地头、院落民居、学堂农舍无一不成创作题材,如此改造而成的艺术院落、艺术道路、艺术装置,不仅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更贴近原住居民最朴素的生活。

第二个问题,北碚打造东升村的思路,不是新建一座花园,而是依托原有产业和资源,因地制宜美化田野。

新编制的产业规划,对东升村已经种植的猕猴桃、金银花、黄金香柳等进行规模种植引导,从顶层设计上与将来要重点发展的观光采摘、养老度假、林地体验等产业有机结合。

在全区层面上,将柳荫东升村——明通村等打造为六个乡村振兴示范片之一,按照“一区一园多点”的空间布局,北碚同步全力推进“嘉陵悠谷”——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建设。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进修文艺炼气质

让艺术格调赋能乡村美学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面子好修,里子难打,是许多乡村建设面临的普遍难题。在建设之初,就融入艺术“基因”的东升村,以文艺气质驱动乡村文化振兴新实践。

今年端午开始,渝中区山城巷传统风貌区内的一场竹艺展备受关注。

这是通过“走村串巷”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计划,东升村与山城巷组起的“CP”。

“走村串巷”以民间艺人、艺术空间为媒,“村民”“巷民”一见如故,柳编、竹编系列民艺作品作为东升村的丰富物产,在这里免费展览,市民和游客不仅能在山城巷欣赏到乡村民俗风情,同时也能领略东升村历史人文的厚重。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东升村与山城巷联动。

传统与新潮共融共生,成为了连接老故事和新生活的纽带,也为城乡融合与城镇化发展搭建起经验交流、项目推介、资源共享的新平台。

目光回到乡村。依托山水文化资源禀赋,今年“五一”,东升村也运用创新思维,在田野上发起了一场自然治愈计划——“露营派对”。

野奢露营、民谣轻欢、电音“床”迪、部队火锅、树下电影……特色主题活动让乡村活力看得见,摸得着,成为游客百忙之中逃离城市喧嚣,修养身心的好去处。

傍晚,微风里音乐悠扬,一场场乡村音乐会就此拉开帷幕,在座的许多村民跟着舞台上的韵律哼唱出熟悉的歌词。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东升村夜光步道。

“旭日东升照我家,我家住在东山下,稻田鸭叫白鹭飞,晨观日出晚看霞……”歌声飘出东山脚,游客呼朋唤友,老少皆至。

这首歌出自东升村村歌——《旭日东升》,还亮相过央视屏幕,村民人人能唱、个个爱唱,因为原创者正是他们。

“现在我们不仅有村歌,还在编排村舞,让村民更有归属感。”东升村第一书记杜晓睿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东升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竹编、腰鼓、舞狮、庙会、闹莲花等非遗绚丽灿烂,王家祠堂、祖屋、水渠、古井等遗迹建筑古色古香。

北碚在东升村的开发中,坚持“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思路,传承和保护传统民俗、遗迹和非遗,深度挖掘乡建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以及水渠文化、农耕文化、乡贤文化,打好“文化牌”。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夯实产业聚人气

让爱乡村的人留在乡村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一批致力于以艺术为乡村塑形、赋能与铸魂的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正在北碚拉开序幕。而本土人才,正是乡土留住乡愁乡韵的关键钥匙。

《旭日东升》里有这么一句歌词:“苦尽甘来柳成荫,飞龙在天燕归来。”讲的就是“90后”返乡人喻燕的故事。

三年前,东升村的改造计划正轰轰烈烈开展,回到家过春节的喻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代替舅舅参加了开办民宿的动员座谈会。

“游客从哪里来?如果我们发展民宿怎么打造出特色?”会上,喻燕的“连环问”有想法有干劲,引起了几位中年男士的注意。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东升水渠

“妹妹你今年多大了?做什么工作的?愿不愿意留在村里?”会后,村、镇干部一行留下来继续与喻燕交流。实际上,热爱乡村生活的她一直在等这样一个留下来的机会……

如今,喻燕作为返乡本土人才被引回东升村,她还当起了“导游”,把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和农耕文化,讲给来到村里的游客听。

正如村歌里的那句独白:“如果你觉得家乡不够好,那你就回来和我们一起建设她。”

喻燕将建设家乡的理念付诸行动,工作之余,她在自家房前屋后栽花养草,生机勃勃的小花园处处显示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理解。

而那些曾经参加过动员会的村民们,有的开起了民宿,有的开起了餐馆,有的办起了农家乐。眼见农旅融合产业底子愈发厚实,青年返乡创业早已不是稀奇事。

渝州瞭望台丨从一座村庄的振兴路 看北碚百年乡建今朝梦圆

第一书记杜晓睿在田间地头。

与此同时,北碚区还向全区16个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2人,创新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选派“第二书记”59人,促进优秀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协助派驻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来到东升村的第一书记杜晓睿就是其中一员。

一年来,她见证了乡村“由外到内”的巨大变化。

此前,杜晓睿在北碚区农业农村委负责改革与合作经济指导科工作,利用专业优势,她迅速和村民打成一片。他们共同探讨如何利用漫山遍野的生态景观,做大乡村旅游,增加集体收入,并通过农田宜机化整治,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让爱乡村的人留在乡村,越来越多人来到东升,在这里耕作理想田园,为乡村振兴增添内生动力。


主政者说




北碚区委副书记徐永德:把北碚建设成为别有韵味、独具风采的田园都市


解剖了东升村这只“麻雀”,我们再纵观当下北碚,全区正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为目标,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对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对话北碚区委副书记徐永德,请他解读北碚建设美丽乡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华龙网:面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这道时代必答题,您觉得北碚的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徐永德: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北碚是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曾被誉为“主城后花园”,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首先,北碚位于成渝双城发展主轴上,处在南充、遂宁、广安城镇密集区与重庆主城都市区深度融合的有利位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机遇。

其次,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等深入实施,北碚成为全市唯一拥有西部科学之城、北部智慧之城“两城并进”,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自贸试验区“三区共融”独特优势的行政区,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第三,北碚半城半乡,拥有广阔农村,资源要素丰富,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基础良好。同时,北碚拥有西南大学、中国柑橘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全国柑橘区域性良种繁育中心,拥有国内唯一的省部级魔芋研究中心、蜡梅种质资源和嘉陵江名优鱼等育苗基地。国家和市级层面大力发展种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支持北碚建设全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都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机遇。

北碚推进乡村振兴,机遇很好,但挑战也很大。前些年,我们对农村的关注点更多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短板较多。优势产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见效缓慢,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同时,我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多,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普遍,农村人才不足。

华龙网:北碚当年有卢作孚等“乡建四杰”,这对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有哪些启示和借鉴?如何有效进行传承发展?

徐永德:上世纪20至50年代初,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乡建四杰”,着眼中国农村,立足北碚乡场,矢志探索创新,践行教育与科学,发展实业与民生,为“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北碚留下了宝贵的乡建文化。比如,卢作孚先生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北碚试验”,使北碚在短短的20年间,从一个穷乡僻壤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雏形”的城市。他们的探索实践,对促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这几年,北碚围绕如何传承发展乡建文化进行了系统谋划,锁定“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传承乡建文化。进一步保护、活化和利用“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对乡建旧址进行保护修缮,同时开展“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展”陈列布展,擦亮北碚乡建文化名片。

二是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万亩蜡梅、万亩粮油、万亩果蔬“三个万亩”特色产业提质工程,全力建设“粟漫东山”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和“梅香西山”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带;聚焦种业振兴,深化校地合作,打造柑橘、蜡梅、魔芋等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做优粮油、蜡梅、魔芋三条全产业链。

三是打造示范试点。积极推进中国西部(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重庆市乡村振兴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一带六片多点”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打造一批当代乡村振兴实践样板,让老典型焕发新活力。今年已经落实债券资金约1.6亿元,生态文凤、蓝色柏林、奇彩东升、金色素心等一批特色村庄已现雏形。


华龙网:北碚努力建成西部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如何做好城乡融合,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徐永德: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要求北碚努力建成全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针对我区城乡发展特点,我们提出了“总体规划、片区联动、差异发展、各具特色、校地合作、多元一体”的工作思路。

为更加有效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区首先在规划编制上下功夫,将农村房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内容都一一纳入,确保规划编制效能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

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我区积极推进江东片区万亩宜机化示范区建设,打造西部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集中开展改房、改厕、改厨、改圈,垃圾治理提升、污水处理提升、全域环境提升等“四改三提升”,在“原汁原味”保持乡村风貌的基础上,标准化推进一批农房风貌整治项目。

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方面,我区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有效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培育小山丘等民宿30家,打造“缙云民宿”品牌,带动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创新工作方法,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选派59名专业人才担任驻村“第二书记”,常态化开展“北碚区—西南大学”千人千岗就业见习助力乡村振兴,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此外,我区不断建立健全园城带动和镇街联动机制,推动园城与镇街互补互利、联动发展,促进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北碚建设成为别有韵味、独具风采的田园都市。

记者手记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卢作孚为代表的爱国实业家,在重庆北碚的土地上拉开一场乡村建设实验——希望通过普及教育、发展实业、建设交通等,把一个“匪患猖獗”的偏僻乡镇打造成初具现代化气息的美丽小城。

这场百年前的乡村建设实验,让外媒评价1944年的北碚是“平地涌现出来的现代化市镇”,是“中国城市规划的最杰出的例子”。

虽然当时人们所提出的乡村现代化理念还不够成熟与完善,但其基本共识和对美丽乡村的向往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百年。

过去,北碚有“乡建运动”的历史渊源,乡村建设先行先试具有示范效应。当下,北碚柳荫镇东升村等美丽田园,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现实样板。

山还是那座山,困顿乡村已换了人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qvmZmmVYPMapCrlzHjm6w

相关产品 / Products More
  • 发布时间: 2021 - 08 - 18
    周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实践,不同阶段党在“三农”工作上的重点顺序,首先是农民,其次是农业,最后是农村;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首先是农业,其次是农村,最后是农民。该实践过程中存在国家由汲取到给予、农村由贡献到振兴的历史轨迹。当前,“三农”工作一方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展望乡村振兴未来,我们需要切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促成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日实现。通过农业与农村优先发展,促成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应牢记三点历史经验:农民富,国家富;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01百年领导、五个阶段(一)农民组织化为主,发动农民闹革命,夺取政权阶段(1921~1949)这一阶段,党的工作路线经过多次曲折反复,最终确立为农村包围城市,发动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动员农民参与革命,就要抓住农民的最根本诉求——土地。从建党初期在闽西、瑞金、大别山等苏区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减租减息”,到“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土地革命和斗争策略,在人们通常认为的“善分不善合”或马克思所言的“一袋子马铃薯”基础上,通过知恩图报、情景动员、革命话语建构等,党探索了汲取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各种方法。党在征粮派款、投工投劳、征兵征夫等多项基层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虽然部分时期和部分地区存在“...
  •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4
    30年代前后,我国曾出现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其两大中心即为: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派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邹平派。当时我与邹平和定县派都先后有过联系,参加过他们的活动,并直接参加过全国性的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学会”和“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所以我对此有所了解。晏阳初骑驴下乡首先从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谈起。晏阳初是美国留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到过法国,在华工中间做过一些扫盲识字工作,回国后参加了由熊希龄夫人朱其慧主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后来晏阳初任该会干事长,大权独揽,朱其慧徒拥空名,不久死去。平教会本来是在各大城市搞识字运动的,1926年至1929年也曾以河北省定县翟城村为基地,开展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该村原由本地人米迪刚办过一点教育和自治工作,但规模很小。当时的国内情势是,蒋介石叛变了革命,国民党势力在城市一时占据上风,而毛主席领导的农村红色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开花。为给平教会募捐,晏阳初到美国游说,得到了美国资本家数十万美元的资助;又得到了南京和河北各级政权的支持,便从1929年秋起,将平教会移到定县县城,从此平教会几乎全部力量,都投入到所谓的定县实验区。他们标榜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并于1933年10月10日挂起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的官方招牌,掌握了定县全县的政权,把县政府的行政权(行政、税务、司法和警察权),尽都抓到“平民...
  • 发布时间: 2020 - 11 - 19
    编者按:联合国把贫困列为社会发展问题的三大主题之首。从全球来看,当今世界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贫困依然存在,贫困现象蔓延、贫困面扩大成为人类文明中一道深深的伤痕。在中国,反贫困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从中国视角、用中国话语总结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的反贫困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是践行“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作为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反贫困研究与中国减贫历程紧密交织在一起,书写下辉煌的篇章。本报今日推出专版,选登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反贫困研究的成果和故事,以飨读者。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难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减贫事业,在农村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的不利条件下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推动脱贫攻坚。从减贫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划分,大致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消除绝大多数“绝对贫困”1952年土改完成,3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获得了7亿多亩土地和生产资料,受益农民达到当时农村总人口的约70%。1952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整个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大量城市就业,吸纳了2000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到1952年,工农业产值达到81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83.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4...
  • 发布时间: 2020 - 08 - 13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专门提到重庆市历史上的著名实业家卢作孚,称其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并希望大家积极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卢作孚等人在重庆北碚先后主持了22年的乡村建设实践,这个仅三千余户、一万五千余人的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陶行知誉为“建设新中国的缩影”。本是“落后地区”的北碚通过社会整合、冲突转化、各种资源价值实现等方式既发挥了“后发优势”,又获得包括“和平红利”在内的多重红利,还成功构建起低成本且符合城乡社会转型需要的治理结构,使得各种资源回流乡村,同时也发展出以民生为导向,强调社会参与的创新性社会企业与城乡融合的新局面。这些独特的历史经验可为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黎,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温铁军,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重庆市北碚区位于昔日四川的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交界的嘉陵江三峡地区,百年前土匪极为猖獗,时人甚至用“魔窟”形容。然而,自1927年卢作孚于在当地主持开展乡村建设以来,这个仅三千余户、一万五千余人的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各项建设与文教民生事业日新月异,北碚也因创造了各种第一而全国瞩目:1928年举办四川最早的农民运动会,1930年创办我...
  • 发布时间: 2020 - 07 - 01
    每当中国面临重大危机,乡村都是危机软着陆的重要载体,如同这次疫情危机,只有乡村可以最低成本实现对疫情的群防群控。人大国发院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讲坛”以“大疫止于村野:生态文明战略转型的由来”为主题进行线上直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温铁军深入分析了当前疫情扩散之下发生的“全球化危机”的客观规律,提出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以下为演讲实录: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大疫止于村野——生态文明战略转型的由来”。 最近西方世界对中国抗疫过程有怀疑和批评,因为批评和质疑太过强烈,反而把中国真实的抗疫经验掩盖了。 中国为什么能够有效地防止疫情?在防疫战斗的过程中,最低成本的防疫战场是乡土中国。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大约有60%左右的人口是农村人口,跨省进城打工人员占外出人口的大约60%。也就是说,大疫期间(恰值春节),打工者回乡居多,初算3亿左右的打工者中有1.6亿人是出省的,还有1.2亿人留在本省;几亿人流动使乡村变成了防疫工作的主战场。一个现实情况是,中国农村缺医少药,在村医生很少、卫生所几乎没有;在防疫资源聊胜于无的情况下,竟让疫情止步于村野。 曾经有个朋友看到这个讲座题目之后问我,可以说大疫起于村野吗?我回答说应该是大疫止于村野,虽然农村抗疫能力是最弱的,但是农村发生的疫情程度却是最轻的。 这次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在城市的传播,需要花几千亿元...
  • 发布时间: 2019 - 12 - 26
    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人称“温三农”,近日出版新作《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用自己的脚去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温铁军的研究自始至终坚持“不依附”。而对中国三农的未来,他更加坚持“不依附”的观点:“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早上6时20分,69岁的温铁军从北京顺义的家出发,开车一个半小时到达中国农业科学院。8时整,他开始给台下100多名博士生讲课。课在11时40分结束,他全程站着,中间只有过一次15分钟的休息。午餐时,前后三拨人来饭桌上找他谈事,他以“永不经商”的祖父家训推掉了一项合作提议,对某地来的乡村建设志愿者则仔细加以指点,自己饭却没扒几口。下午,某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来向他请教中国农业政策问题。他用英文侃侃而谈,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送走参赞,记者刚要开口问第一个问题,却见温铁军把身子往沙发里挪了挪,闭上了眼。那一刻,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者一直挺着的腰,似乎有点塌。半晌,他睁开眼,挺挺腰,自我打趣说:“瞧,这就是‘老温的一天’。”事实上,“老温的一天”尚未结束。接受完记者的采访,他准备赶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报到,参加第二天举行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温铁军的演讲被安排在第二天下午,他准备上午请假去做胃镜:“我8年前做了胃部手术,医生要求我每年做一次胃镜,但我一直没有执行医嘱。” 温铁军,三农问题专家。原...
换一组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