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专题策划
产品类别: 专题策划

【乡村建设专栏】扎根日常生活 行出和平力量

本文刊发于《新华月报》2015年12月号“乡村建设”专栏,节选自《扎根于生态、生计、文化的“和平妇女”行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陈顺馨: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生态、生计、文化与可持续和平”行动研究项目统筹人;陈惠芳:资深农村发展工作者、“生态、生计、文化与可持续和平”行动研究计划推动者;赵群: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罗燕:“生态、生计、文化与可持续和平”行动研究计划研究助理。


“和平妇女”是谁?

20033月,一个名为“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活动在全球展开,目的是在全球提名一千名女性争评诺贝尔和平奖,从而引起世人讨论何谓“和平”,并确认女性对和平的贡献。发起这项活动的欧洲议会和瑞士国会议员维尔莫-文高博士说:“和平不可能是个人可以达到的,因此妇女走在一起,结成网络、团体和联盟。从每天的工作,她们看到,和平并非仅仅是战争和军事冲突的消灭……而是获得安然的日常生活。”

和平不仅是没有战争,而是获得自在和安全的日常生活。而且,只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创造各种条件,和平才能持续。在大多数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中,男性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女性的角色被视为无关宏旨。诺贝尔和平奖从1901年设立一百多年至今,只有13名女性获颁和平奖,就是一个例子。文高博士认为: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暴力——包括个人和制度层面的暴力——跟战争中出现的暴力息息相关,而女性往往是暴力的受害者。但是,女性也是日常生活的守护者和和平的缔造者。从守护家人和维护自身权益,到扶助弱小、结连社区和保护生态,女性都是在建立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也是在消除暴力的根源。

“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活动突显了“和平”更广阔的含义,以及女性在创造和平上的重要角色。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也有108名女性获得提名,被统称为“和平妇女”。但无论是1000名世界各地的女性还是108名中国的女性,她们不仅代表自己和伙伴的贡献,也代表更多女性群体。这些女性很多身处社会底层或边缘,但却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并且一直为家人、邻舍以至社会追求更美好和更公义的生存环境。因此,“和平妇女”这称谓不限于获提名的一千名女性,而是指所有通过日常生活实践,缔造和平的女性。

“和平妇女”的实践十分多样化,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为例:有长期致力于维护劳工和弱势社群权益的,有从事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扎根乡土为村民谋幸福的,有孜孜不倦以教育下一代为己任的,也有通过文字、影像和音乐关爱众生的。

2008年起,两岸三地的十多名妇女和她们的社群参与了“生态、生计、文化与可持续和平”的行动研究计划。这些“和平妇女”中,有的来自偏远的农村,有的来自繁华的城市。她们生产环保清洁剂,从事生态/有机耕作,制造具传统特色的食物,推动“社区支持农业”(CSA),在沙漠植树造林。总之,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守护家人和社区的生计和健康、保护生态和建设本土文化。

为何要将和平的讨论扎根于生态、生计、文化的关注或议题上?

这项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两岸三地的“和平妇女”在生态、生计与文化等方面所面对的暴力,以及她们处理/响应这些暴力的行动经验、策略和困难。

日常生活的各式暴力跟战争中出现的暴力息息相关。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直接导致一些国家的内战和对平民的侵害,但即使没有战争或军事冲突的地方,百姓也并未获得“安然的日常生活”。事实上,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却越来越感到危机处处,如环境和食物污染、职业病、工伤意外、粮食危机、社会不公、文化单一、传统失落等等。

过去几十年,因为追随西方的工业发展道路,崇尚发展主义的经济逻辑,两岸三地农村的人力、产品和自然资源,很多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但带来的却是环境和食物的污染,危机四伏的工作环境和粮食价格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土地成为投机工具,农田日益荒废,农村逐渐失去自给自足的能力。“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改善并未减少社会不公,相反贫富悬殊的问题日益严峻,而只讲究物质利益的社会文化则令人际关系更为疏远,文化和精神生活更为贫乏。

如果“和平”是指和谐及安全的生活环境,那么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生态危机、农民和基层市民生计困难、社区解体、人心浮躁不安等,正显示没有战争不等于“和平”,暴力不限于军事或武力冲突。而且,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暴力,往往就是战争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因此,要获得持续和真正的和平,就必须关注人们如何受到这些问题影响,他们怎样面对这些问题,以及他们的行动带来什么改变。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可持续和平”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生态、生计和文化(包括关系、价值和知识)上。这三者息息相关,互相作用。简单来说,可持续的生态是有机的、平衡的和循环的,即顺其自然的;可持续的生计以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平衡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和公平的流通,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维持生命和生活;可持续的文化则包含对人、土地和传统的爱护和尊重,重新建立被切割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崩溃的价值,促进性别平等,生产(包含积累和流通)横向的、富创意的和解放性的知识等。

一直以来,大多数女性承担着照顾家人饮食起居的责任,在维持家庭生计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此,不论是生态、生计还是文化上的危机,都对女性构成直接冲击,而女性也以各种方式做出响应和寻求出路。

可持续和平的条件和愿景

基于“和平妇女”的经验,我们总结可持续和平的条件和愿景四点如下:

1.从日常生活做起

战争与日常生活暴力的性质是相同的,源头也是相通的,那就是日益短缺的地球能源和土地资源的争夺、霸权主义的格局与意识形态(包括国际与国内政治、跨国资本与全球化经济、男权等)、竞赛或竞争(包括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心理、文化偏见与冲突(包括种族、宗教、阶级、性/别、地域等)。战争其实是日常生活常态及秩序的捣乱和破坏,让人民的生活空间变成战场,生命进入危难的状态,同样,非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的危机,其实已是战争的前奏。因此,和平行动远远超乎停止战争引发的直接暴力的和解努力,或战后的补救举动,而是从日常生活入手,防止制度和文化等间接暴力的出现。和平研究学者约翰·加尔通将前者称为“被动的和平”,后者称为“主动的和平”。主动和直接介入日常生活的危机,如保护生态环境、珍惜与共享资源、促进民主与平等、实践互助合作精神、搭建关系、放下偏见与执着、促进了解等,会间接减低战争爆发的机会。

2.重视妇女的智慧与行动力量

生态女性主义曾经指出,人类对地球的压榨,跟男性对女性的压制是出于同样的霸权逻辑的。因此,了解在主流性别秩序中处于劣势的妇女的处境,重视其生活与行动的智能和价值,不仅可以促进性别平等,还能恢复生态平衡。从参与这次行动研究的每一位“和平妇女”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妇女拥有的生活智慧与行动力量。她们的智慧与行动力量除了有性格的因素外,主要是来自对生活的观察与投入,还有由多样情感所激发的能量,包括对家人的爱、对土地的联系、对自身处境的感知、妇女之间的认同感与姐妹情谊、对下一代的关注、对平等与正义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对自我实现的渴望等。这些在强调客观理性的男权社会中往往被忽略或压抑的妇女智慧与力量,是维持和平行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3.打破身份、地域界限

暴力很多时是由人为的隔阂造成的,例如身份、地域界线等。

研究者与行动者的界限

在这次行动研究中,我们试图打破的第一重界限主要是围绕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身份的,视研究团队的工作为和平行动的组成部分,而行动中的“和平妇女”也是研究者。换句话说,研究与行动不应分开。研究团队成员对于自己是在执行和平行动有一定的认知,例如意识到与“和平妇女”之间需要建立“去权力”化的关系等,但是否能做到与“和平妇女”共同推动行动计划,并协助她们共同记录、讨论和反思自己的计划,成员中间存在一些困惑或疑惑。无论如何,虽然实践上存在某种局限性,打破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身份界限,仍然是我们的和平愿景之一。

地域上的界线

第二重我们希望打破的是两岸三地“和平妇女”在地域上的界线,以及包含在内的城乡界线。虽然这些界线的形成,存在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但我们看到,在整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和平妇女”之间不仅没有出现矛盾,还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与合作关系。在“和平妇女”互访交流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一些不自觉的不对等关系的出现,源头也是上述的城乡、地域分隔问题。我们最初构想分别在两岸三地举行三个工作坊,正是希望提供机会让妇女们在各自的生活情景中互相看见,借此消解大家对对方错误的想象,比如,大陆乡村生活的和平妇女在看到香港社会的巨大不平等后,打破原来对香港繁华都会比中国内地农村优越的印象,已很好地说明了打破地域隔阂的重要性。当然,根深蒂固的地域界线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但这次“和平妇女”的行动过程告诉我们,性别间的认同、情感的建立以及对生态、生计和社区文化的共同关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界线造成的障碍,而存在于两岸三地的差异性,更带来不同的知识碰撞机会。

和平的逻辑及价值的传播

“和平妇女”在行动中体现的另类逻辑与价值重建,如果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并且成为人类的普遍价值,便能为可持续和平提供关键的文化资源。以下这些我们在“香港工作坊”总结出来的和平逻辑与价值,希望能为抗衡战争的逻辑和资本主义、发展主义等主流价值,提供参照:

对生命/传统/不同文化的尊重;

对土地的情感;

对身边的人宽容、接纳、真诚、互助、开放、付出;

对自身信念的坚持;对个人能力抱有自信和获得发挥的机会;

快乐生活是自给自足,互相依存、分工合作、动手创造、身心合一、文化多元;

社区精神来自本土、参与、民主、共融、文化传承、各种关系的搭建;

集体价值与集体生活再被确认;

“农”的价值及其作为生活方式再被确认;

小型社区经济代替大型扩张性全球经济;

从小事做起,回应大环境;

每个人都是知识的主体。

研究团队制作《妇女、和平与可持续生活》纪录片系列,并出版《扎根于生态、生计、文化的“和平妇女”行动研究》一书和这个研究报告的网上版,是众多传播这些价值的途径之一,我们希望中国“和平妇女”扎根于生态、生计与文化的和平行动,能为人类面对的各种危机,带来行动的动力、启发与希望。

行动,就是和平的开始,也是和平得以持续的基石。

相关产品 / Products More
换一组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