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专题策划
产品类别: 专题策划

【乡村建设专栏】黄志友:寻根乡土 再造故乡——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纪实

乡村建设·爱故乡大会

主持人语:故乡远去,乡愁袭来,复兴乡村已成为当今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内在共识,并日益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

为了守护故乡家园,保育乡土文化,传承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从201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机构就发起“爱故乡计划”,以“故乡情怀”唤起人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本刊2015年9月号第17期曾做过专题介绍)。

为揭晓“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交流各地的爱故乡行动经验,吸引和鼓励更多人士参加到共建我们生活家园的爱故乡活动中来,2015年12月19-20日,以“寻根乡土再造故乡”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暨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国农业大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委会主办,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小毛驴市民农园)、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筹)承办,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个高校、100多个社团组织的200多位专家、公益人士及各地爱故乡工作站代表一起,围绕“故乡价值”“故乡文化”“故乡行动”等议题,就中国乡土文化保护、在地化知识构建、乡土博物馆与乡村文明发展、乡贤文化发扬、爱乡平台建设和乡村未来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开展了4场讨论,收获了来自12个省市地区的15位爱故乡年度人物的精彩故事,大会同期还举行了“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事迹展”“故乡情怀—乡情·乡愁·爱故乡”联欢晚会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理念、实践、行动和愿望在这里聚集,共同造就了2015年中国乡村文化发展事业的一桩盛事。

本期以本次爱故乡大会为专题,通过鲜活感人的爱故乡年度人物故事,和对爱故乡精神内涵的深刻阐述,唤起人们振兴故乡的雄心!将再造爱故乡行动的种子,撒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筹〉秘书长 黄志友)

 

寻根乡土 再造故乡——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纪实

黄志友

 

一、颁奖典礼暨大会主旨演讲


2015年12月19日上午,大会在陕北佳县马家班唢呐队激昂的表演中开幕。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主持开幕式,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景发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委会主任温铁军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施永青基金总干事、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庆芸女士分别致辞。

会议现场播放了爱故乡公益项目短片——《寻根乡土、再造故乡:爱故乡的足迹(2012-2015)》,并举行了隆重的“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景发、张孝德、温铁军分别为“2015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和“2015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获奖代表颁奖。获奖人物的感人事迹,令现场很多参会代表流下了热泪。

颁奖典礼结束后,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教研室主任刘忱主持大会主旨演讲环节。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钱翰做“现代社会为什么还需要儒家思想?”的主题演讲,他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讲起,谈到我们如何治理当代国家的问题。他认为,在协调城乡之间,包括分配污染、资源方面,都要回到我们传统的天地一体、人心一体的基础之上,重新构建起新的比较和谐的城乡关系。

接着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乡村发展专委会主任温铁军教授做了“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主题演讲。温教授认为,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是帮助中国渡过现代化危机的基础;治理是互动的,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只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方的努力共同结合,才有真正意义的良治。真正的知识,应该深深植根于社会大众,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的农村教育,应该植根于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大众创新之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教育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 

二、“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故事分享

12月19日下午,为了让参会代表更深入地了解获奖代表背后的故事,相互交流爱故乡的经验,增强立足家乡的信心,主办方特别安排了“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故事分享会。按照获奖代表的实践领域分为五大部分。 

领域一“乡土文学与教育”,由获奖代表秦秀英(芮吉祥代)、李宗汉、马新兰分别发言。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教研室主任刘忱认为,这三位获奖代表,或通过自然笔记,或通过编撰乡志,或通过发展教育,都是为了记住我们自己的历史,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领域二“环保与中医”,由获奖代表殷玉珍、吐地·艾力分别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认为,作为一个人始终无法回避三层关系,即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两位获奖代表在第二重和第三重关系上给了我们特别好的答案。包括祝总骧老先生,不仅是自己在治理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并且开始发挥带动力量,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这样的力量,使无力者有力,有力者有爱。

领域三“乡土博物馆”,由获奖代表原建国、吴国先、刘贵棠分别发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乡土建筑研究者李秋香认为,他们都是从博物馆这个角度,对家乡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他们白手起家,一人东奔西跑,历经了二十几年的艰辛,坚持到今日,能形成这样一个规模,这样一个数量,这样一个系统,实现了对家乡、对中国大文化的历史资料的补充,在乡土性、地方性和行业性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赞叹的。

领域四“社区发展”,由获奖代表张浩良、张承永分别发言,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认为,使乡村重新焕发活力的关键在于人,我们要有人,有年轻人,有能人,有认识到乡村价值的人。张浩良、张承永这类新乡贤、老知青就是代表。通过他们恢复我们的文化,通过他们发展乡村的产业,重振乡村的精神和活力,最终通过他们带动乡村的发展。希望通过爱故乡活动,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来关心乡村,发现乡村,为乡村做出贡献,为复活乡村、振兴乡村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领域五“文化遗产保护”,由获奖代表涂月超、王蓬草、邓粮分别发言。他们都立足本土,或为创新民间艺术精益求精,或为保护地方文化奔走呼吁,特别是拾穗者,是唯一一个以16人团队获奖的团体代表,他们的在地性、专业性和奉献精神(文化义工),是搭建地方爱乡平台的楷模! 

三、爱故乡论坛

12月20日,为了深入展示各地爱故乡在地实践的经验与思考,大会组织了“在地化知识的构建(故乡文化)、乡土博物馆与乡村文明发展、爱乡平台建设和乡土文化保护与社区经济建设(故乡力量)四场论坛。

故乡的沦陷本质上是故乡文化的沦陷。论坛一“故乡文化——在地化知识的构建”由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讲师、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邱建生主持,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系主任安文军副教授点评。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主席杨凡、《崖边报告》作者阎海军、中国音乐学院研究员刘红庆、西安芸阁书院院长牛锐、作家周华诚、河南信阳平桥区明港镇新集小学支教教师张立培、“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项目干事李冰、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副总干事王小平、北京汉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营销策划干事罗龙吉、青原色创始人简艺,分别从乡土文学和乡村教育角度,阐述在地化知识构建与地方文化再造的路径,呼吁知识的主体性回归、知识生产的大众化,并重视乡村留守儿童的乡土教育。因为唯有知识主体性的回归,故乡文化才能在以资本文化为代表的侵蚀中找到突围之路。

乡土博物馆把人们和乡土的记忆联结在一起,她是我们通向未来的引路人,乡村文明要实现凤凰涅槃的新生,乡土博物馆是那捆柴禾。论坛二“乡土博物馆与乡村文明发展”由北京工友之家总干事、新工人艺术团团长孙恒主持,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点评。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鸣鸣、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馆长刘映升、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者杨波、北京朝阳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许多、江西抚州市农耕文化博物馆联合发起人钟长林、湖北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团队召集人邓粮,原黑龙江省拜泉县委书记、拜泉县生态文化博物馆馆长王树清,福建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馆长张书岩分别发言。为了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保护起来,他们满怀热情,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地坚持打造乡土博物馆。点评人张孝德认为,我们要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作为死的东西放在博物馆里,而是要让它回到土地上重新发芽,回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一个博物馆带动一个社区、一个乡村、一个区域的发展,复兴乡村文明。时机成熟时,可以成立全国乡村博物馆大联盟,开展全国性的爱故乡生态旅游网络,把全国各地的资源带动起来,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传承乡村文明。

没有行动,就没有未来;而没有联合,行动就没有力量。故乡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人、各种知识在各个地方的持续努力,需要协同行动。作为民间志愿者组织,爱乡会成为连接本地乡贤和返乡青年互动合作、共同推进家乡建设的桥梁与中枢。论坛三“爱乡平台建设”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副教授谭英负责主持和点评。安徽阜阳市南唐兴农合作社理事长、阜阳爱故乡工作站负责人杨云标,甘肃康县王坪爱乡会张贵艳、瞿兴修,陕西益路人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马永红,西安科技大学学生、“爱络南”公众号负责人杨飞,福建爱故乡促进会(筹)干事张金来、海南省定安县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队长陈荣明、湖南安化县大福爱乡协进会联合发起人李良轩、陕西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发起人张俊杰、小毛驴乡土学园陶虹屹,他们大部分都是地方爱乡平台的发起人和负责人,或老或少,风采各异,充满激情地分享,展示了天南海北不同的经验。大福爱乡协会会的李良轩认为,爱乡公益,重拾人心是基础,培育团队是关键,适合乡情是突破、扎根乡土是目标。主持人谭英总结指出,一个事情从开始到最后成功,都离不开一个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内部因素概括起来有六个字——信念、热情和专注,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政策、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等,只要处理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找到最科学的方法,爱故乡平台就会打造的越来越完美,越来越美好。

如果乡土文化的保护与社区经济建设没有关系,这种保护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影响;而缺少了乡土文化保护视角的社区经济建设,则很容易失去自我。故乡行动必须使两者协调起来,如此,故乡才能成为我们心灵的依归。论坛四“乡土文化保护与社区经济建设”由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明杰博士负责主持和点评,“三农”问题学者、知名扶贫作家爱新觉罗·蔚然,北京昌平洼里博物馆许岳虎、山西左权盲人宣传队队长刘红权、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传承人郑辉、陕西商洛市天宇广告传媒公司董事长王晓勇、湖北南漳陈氏造纸工坊第九代传人秦明炎分别从各自的实践经验,分享以商业的力量,促进了特定文化的保护。汪明杰认为,应该让经济发展回归生活,回归道义,回归文化,回归社区;应该藏文化于民间,就近服务百姓,降低应用和维护成本。他希望有更多本乡本土的老百姓可以做本乡本土能做的事情。 

四、闭幕式

12月20日下午举办大会闭幕式。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规划研究处王学文处长受邀出席。闭幕式由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恩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认为,爱故乡是通天地的,也是通古今中外的,爱故乡大会2015年到中国农业大学举办,是对中国农业大学的鼓励,也是中国的农业大学的一个真正的担当。何慧丽特别回顾了中国农业大学百年发展史,特别是早期的办学思想,即知识分子要跟农民相结合,要复兴农村,改造社会。她希望中国农业大学承担起新世纪的使命。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编导徐凤兰女士也受邀致辞,她希望以后能够和大家一起记录志愿者们为乡村做出的贡献,讲述他们的故事。

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筹)秘书长、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黄志友,代表爱故乡组委会回顾和梳理了爱故乡公益项目自2012年启动至今四年来的发展思路和过程,并对2016年爱故乡工作进行了展望。作为从事乡村建设已经12年的乡建志愿者,他希望80后能够有更大的担当,成为开创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力军。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认为,爱故乡大会是令人激动的会议,选在百年老校中国农业大学召开,应该可以载入校史。中国农业大学有很好的传统,很多老院士都是从乡土中成长起来的;但因为有了新的评价体系,所有的中国高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这些年越来越远离乡土。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去做,同时要影响更多的人。我们在坚持自己行动的同时,要阻止大面积的乡村破坏。乡村建设不是要拿挣钱的标准来衡量,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待乡村,乡村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爱故乡追求的是幸福,不是敛财。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为大会做总结发言,他说,在今天以竞争为主流的动力下,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在远离初衷,爱故乡大会,让我们看到还有一批人保持着清醒,开始回归、开始回到初衷的原始点,重新思考我们的未来。张孝德认为,新回乡运动、逆城市化运动已经来临,不是我们要去拯救故乡,是我们的心需要故乡来拯救,相信这种爱故乡的心,这种能量,会超过任何技术和物质的力量,最后变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动力。

爱故乡离不开青年人的参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支农社团代表接力爱故乡行动,在大会闭幕式上共同发起了“青年爱乡行动宣言”。

我们需要当代的故乡的歌曲,为了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爱故乡行动,北京工友之家总干事、新工人艺术团团长孙恒代表爱故乡组委会在大会闭幕式上发布了“2016爱故乡——寻找故乡之歌”征集活动,并计划明年年底推出专辑,推广故乡之歌。大会在《故乡的云》的演唱声中落下帷幕。

 

本文刊发于《新华月报》2016年2月号“乡村建设”专栏。黄志友,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生态农业工作室负责人。

“乡村建设”专栏是由新华月报与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及国内多家乡村建设实践机构友情合作出品。


 


相关产品 / Products More
换一组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