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百年乡建
2018 - 08 - 08
时  间:2018年1月6日上午地  点:福建农林大学李常盛报告厅主持人:王林萍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本文根据温铁军教授2018年1月6日-7日在福建农林大学的乡村振兴论坛暨第五届爱故乡大会中的主题报告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国家985计划“中国农村发展试验创新基地(I类)”首席专家,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农村发展管理”首席专家。从“三农问题”重中之重到“乡村振兴”战略转型因为前面的话比较大,我想大家对历史问题、国际问题不太感兴趣,我们直接进入现实。我最近在很多地方被邀请去做演讲,是因为我们现在开展的乡村建设包括爱故乡这个活动,应该是中央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最直接的工作内容,所以刚才兰思仁校长他在这儿说十九大一召开,第二天就给我打电话,他说他觉得十九大习总书记讲话的很多内容都是跟我们现在开展的工作直接相关的。其实我们的工作和党中央有内在的相关性,就是党中央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这些高层领导明确提出的“不忘初心”,不忘的就是大家现在正在做的这些事情。我们在坚持的就是初心,所谓的爱故乡活动不外乎就是使人们别忘了你的初心从何而来,你的根从何而来。2003年,我们一批年轻人到河北定县翟城村搞了一个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他们干这个事推我当理事长,只好干吧,当时干比现在要困难得多,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还是加快城市化,追求GDP。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同志任总理以来,第一件大事就是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的重中之重,全党的重中之重。2002年胡锦涛成为总书记的第一个会是...
2022 - 11 - 11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在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方面,文件指出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法,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村庄环境的改善,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乡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和资源相对于城市较少。看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有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我们感到非常振奋人心。这是中央对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倡导群众自主参与创造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爱故乡-村歌计划自2018年发起至今,已经在全国22个村庄完成了村歌创作活动。我们计划未来2-3...
2022 - 11 - 11
近日,由《大地之声》策划组、中国乡村振兴联盟(筹)、北京朱兰信息科技研究院、山西谷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太原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大地之声》学术论坛第3期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乡遇·乡村民宿”,会议由《乡村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武云侠主持。论坛嘉宾许昌学院窦梓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王睿博士、桂林理工大学侯玉霞副教授、纪录片《广西民宿》总制片人张迪与特邀点评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王晞教授、太原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姚晓黎副编审从乡村民宿发展研究、民宿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共同探讨“乡村民宿”这一议题。窦梓雯作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宿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报告,着重从高校民宿人才培养方面展开论述,分析民宿人才供给面临的困境,民宿人才培养与教育现状以及高校民宿专业设置的必要性,指出民宿专业设置的现状与难点,聚焦高校民宿专业人才培养办法。王睿作了题为《乡村民宿创意与人才培养》的报告,她指出从引强、培优、强宣、塑魂、联合五方面突破民宿发展困境,强调“文化为根”原则,并以“竹窗溪语”为例分析其顶层文化设计的圈层定位和文化定位,分享“山水禅生活”的活动案例和管家团队建设。侯玉霞作了题为《广西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的报告,从研究背景 、广西乡村民宿分布特征、广西乡村民宿服务质量游客评论分析、广西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下一步研究计划等方面进行论述。张迪作了题为《乡村民宿:中国乡村振兴的先行探索者——以中国首部民宿纪录片为例》的报告,讲述荷兰人在中国乡村开民宿的经历启迪,分享纪录片的拍摄故事和心路历程。他指出原生态访谈作为当下的口述史其研究价值不容忽视,而乡村民宿作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先行探索发人深思。特邀点评人姚晓黎从大学教师、学酒店管理的学生家长、经常出游的游客、进城的农村人及编辑的五重身份分享自己对于乡村民宿的认识和理解。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研究...
2022 - 11 - 11
8月5日,由雁栖湖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雁栖湖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嘉宾围绕“筑基固本,稳中求进”主题进行深入交流。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发表演讲,主题为《资本过剩、乡村振兴与第三资产池》。数十年扎根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教授认为,当下资本过剩释放出大量没有投向的资金,而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生态化建设,有望成为继基建、房地产后的第三资产池。温铁军认为,中央强调练好内功夯实基础,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内大循环就是以国内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主要需求导向,以国内大市场来拉动中国的投资转向,过去投向城市,现在投向农村。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十四五”规划的时候,中央特别提出把乡村振兴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目前我们已经解决了全国所有行政村级的“五通进村”,即水、电、路、气、宽带。五通进村加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意味着乡村社会现在有了沿海开放城市的基本建设条件。2021年初,国家领导人专门做了“三新”讲话,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此,温铁军认为,新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从过去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到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一个重大内涵性的调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两山”来推动数字化乡村建设。温铁军认为,当前世界存在全球性焦虑,主要是因为金融资本的全面过剩,如果我们能把过剩金融转到生态化建设之中,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新的资产池。在温铁军提出的“第三资产池”中,乡村振兴就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建设到位的条件,发展生态资源的价值化。温铁军认为,我们最终要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化,这方面有大量的投资空间。因为以往的经验集中在工业化阶段,发展的主要是工业生产,大家不善于进入生态化新阶段去做投资,所以第三资产池还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才能理解它的价值所在。“...
2022 - 11 - 11
从《摆脱贫困》中汲取乡村振兴的智慧和力量——《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综述《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7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开。30年前,习近平同志著述《摆脱贫困》,围绕闽东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重大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委、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联合主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同时在宁德设分会场。与会代表、专家学者围绕《摆脱贫困》历史贡献、时代价值,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等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深刻认识《摆脱贫困》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摆脱贫困》集中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带领闽东干部群众为摆脱贫困而进行的深刻理论思考和艰苦实践探索,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是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理论实践的重要原点。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摆脱贫困》中以经济为中心和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的方针政策,对今天推动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指导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认为,《摆脱贫困》立足宁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坚持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制定因地制宜、“弱鸟先飞”等发展战略,引领了宁德地区快速发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曹立认为,《摆脱贫困》创新性地提出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对其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为摆脱贫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琦认为,《摆脱贫困》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思想渊源,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精神指引,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摆脱贫困》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
2022 - 11 - 11
穆月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教授日本属于人多地少、资源紧缺型农业,长期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生产持续发展,近年来,日本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农业正在朝着一些新的方向发展。日本农业发展及演变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工农业收入差距拉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或农外转移,带来农户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需求结构改变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提出的新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1961年开始出台并实施《农业基本法》。目标是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背景下,促使耕地集中和农业经营者规模扩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率;对应消费者需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农业经营人才,通过农业发展提升收入水平,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在政策方面,包括生产政策: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率;价格和流通政策:注重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收入;结构政策:注重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自立经营。在一系列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带动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价格稳定,家庭经营和自立经营。无论农业总体,还是主要农产品产出,得到了持续增加。稻米在日本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着稻米生产和对策调整过程,也是日本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过程。日本稻米生产值最高是在1965—1970年的时段,随后大米产值下降。1969年以前,日本农业生产稻米全部由政府管理(被称作政府米)。随着稻米生产增加供给充足,而消费需求不断下降的背景下,从1969年开始,在原有政府米的基础上引入了“自主流通米”,1995年已经逐步演变为自主流通米占据主导地位,大米价格与主要依靠民间通过商议定价的形式决定。值得指出的是,1960年代之后,日本人均全年大米消费量持续下降,由1960年的115公斤下降到2020年的51公...
2022 - 11 - 10
从世界经验看,农业农村现代化通常会表现出“同步性、异步性、专业化、可达性、一体化”等标志性特征,但各个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却不尽一致。对比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发现不同国家在各自的约束条件、制度环境乃至历史机缘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还进一步反映出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相对性关系、城市化中后期的城乡人口波动与逆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后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特征化事实。开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必须处理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交叠界面”上的若干重大问题,即解决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差速问题”,构建更为完整的乡村建设行动约束框架,稳步推进乡村空间秩序与治理秩序重构,并为农政体制改革选取适当的参照标准。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庄严向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从全球范围看,现代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升级迭代并不断从原生国家向后发国家扩散的过程。后发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现代化进程的“最后一步”,又面临着特定发展问题的叠加和约束,从而带有了特殊的“政治经济含义”。探寻和总结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首先要对世界进程有所把握,同时再叠加考虑不同政治经济约束条件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及的论题宽泛,要在有限篇幅内进行深入讨论,一个可行思路是把研究边界限定在从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到农村现代化开始启动的“交叠界面”,重点研究不同国家在这一阶段的约束条件、制度环境和路径选择等关键特征。本文主旨是总结主要发达国家在“交叠界面”上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经验,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征化...
2022 - 11 - 10
在疫情影响之下,世界危机如此严峻,很多人处在“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乡村”两难之间,如何“回嵌”乡土,需要充分体现国情意识、乡土自觉与文化自信,“SLOC”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作者:梁钦卿全文字数:3172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历史性课题。中国乡村建设与“地球村”中多样化的乡村建设实践彼此呼应,都是在各自的条件与现实空间中,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创新性探索。中国乡村建设经历怎样的历程?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建设实践又有怎样的探索?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对此进行解读。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回溯历史,无数先贤在中国乡村基层进行多种形式创新。那么,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是如何开始的?潘家恩:从整体上说,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包括前后呼应的三波乡村建设。既有外来知识分子以“救济乡村”为出发点的“异地实践”,也有乡土社会自发、本地良绅主导,兼顾“乡村自救”与“社会建设”目的的“在地行动”,还包括1949年至今丰富多元的实践形态。作为早期乡村建设的代表性实践——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1894年开始在江苏南通的一系列地方建设实践,被学者总结为“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他推动的地方性建设既有甲午战败的刺激,同时和随后的“翟城村治”一样皆属清末新政释放实践空间后的历史产物。到了1904年,河北定县乡绅米春明等人以翟城村为示范,兴办新式教育、制订村规民约、成立自治组织,积极实施一系列改造地方的举措。这一地方民众自发的“翟城村治”直接孕育了由晏阳初及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20多年后,留学归来的晏阳初率领一批海归以及国内大学教授,来到河北定县推行平民教育,启发民智,以带动整个乡村建设。这波乡村建设从清末到民国,兴盛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涉及梁漱溟、晏...
2022 - 11 - 10
瑶乡左里文|段颖(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六月疫情反复,田野无法出省,有些遗憾,但最终还能成行,已算幸运。对于人类学者而言,不能田野,就好像一个人缺了精气神,谈什么都显得没有底气,即便说得再好,感觉总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恍如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随着学科的发展,人类学者本身也在不断反思何为田野以及如何田野,但多少还是会对他者的世界有所期待,希望通过沉浸式的观察与感受,理解他者,照见自己。坦白讲,选择左里,离不开最初对他者的想象。左里为粤北山乡,又是瑶族村寨,还有“一村一品”的野生茶,对于田野调查而言,可以研究之处颇多,于是请学校驻村工作队蒋老师帮忙联系,得知可以住到村民家,一日三餐也可请住家阿姨帮忙,不过没那么多床铺,需要我们自行准备。这再简单不过,能与村民住在一起,近距离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一切看上去很美。左里村位于连州市三水瑶族乡西北部,东面与云雾村相连,南面与丰阳镇接壤,西面、北面与湖南蓝山交界,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6.0平方公里,该村农户308户,1160人。左里共有耕地面积920.65亩,其中水田531.57亩,旱地389.08亩,林地面积3.2万亩。我们的住地为左里村民小组,村民72户,228人,常住74人,在8个村民小组中,已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等我们住下来,开始踏查时,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左里的“普通”,村寨建于半山山坳中,村屋布局规整,前后四排,一目了然,更像迁居安置的新村,与我在中国西南看到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山乡大为不同。村民房屋多为二至三层的砖混结构,方方正正,与一般现代农村无异,只有在村中的路灯造型以及从不开门的长鼓舞培训中心,以文化标签的形式,提醒我们这里是山乡瑶寨。刚进村时,就看见村委在张贴三水乡林业工作站的森林采伐公示,上面写明某位村民申请采伐杉木若干立方以及林地所在位置等。毛竹与杉木,是左里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1982年,山林田地分产到户,...
2022 - 11 - 10
作       者:林万龙  纪晓凯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8期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群众长久以来的共同期盼,也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并不懈奋斗的目标。习近平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应有之义。2020年底,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追求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摆脱绝对贫困走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仅需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还需要准确把握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途中的主要挑战和核心任务,探索相应的政策体系和路径安排。一、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要求从笔者所在课题组开展的实地调查情况看,脱贫县中农户之间的收入差异很大。2021年,调研县脱贫户20%最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217元,分别相当于脱贫户20%最高收入组(28299元)和受访县所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79元)的21.97%和38.67%。脱贫户5%最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仅为3408元,甚至低于当年的收入贫困标准。从收入结构看,不同收入组别农户对转移性收入的依赖程度差异很大。如果没有政策性补贴等转移性收入,高收入脱贫户的人均收入水平仍可达到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不会返贫;但处于最低收入水平的脱贫户极有可能返贫。这也意味着,在巩固脱贫成果过程中,原有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政策体系在过渡期内要实现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和力度,必须遵循“双渐并重、动态调整”的原则。一方面,对于稳定脱贫户的特惠帮扶政策应逐步退出,即“渐退”。对于收入水平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脱贫稳定户而言,特惠帮扶政策应尽快退出,以体现政策公平性;对于收入水平较低、贫困脆...
455页次1/46首页上页12345678910...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