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实践前沿
2017 - 07 - 11
农村是一个“老人中国”,找到了解决农村老人这个最大的弱势群体的困难的办法,就找到了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办法。我曾经做过四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在乡镇工作过17年。后又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多年扶贫。无论是在乡镇干部的岗位上,还是在扶贫“官员”的岗位上,农村老人始终是我最关注的一群人。我一直有一股强烈的为农村最弱势的老人群体服务的冲动。要帮助最弱势的数以亿计的农村老人,怎么做呢?从2005年开始,我开始了自己的“精准扶贫”——在协作农民发展的过程中优先惠及农村老人群体。我选择从自己的村子开始我的“精准扶贫”,并且是从创建村社内置合作金融促发展开始的。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益敬老人我家在湖北省监利县周河乡王垸村,是洪湖西岸边上的一个渔村。村民大多以养殖螃蟹和鱼虾为生,贷款需求比较大。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村所在地有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农民贷款也比较容易。后来,农业银行和信用社都撤走了,农民不仅贷款难,存款也要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我常常为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贷款难所困扰,每年都帮助他们求爷爷拜奶奶的找贷款。累,丢面子,贴钱还贷款是常有的事。我们村有点集体经济,每年能够拿出5万元给村里的老人过年发红包,人均200元。2005年年初,我和村书记李花清商量:我找10万元,村里出25万元,每位老人出2000元,创建王垸村养老资金互助社——村社内置合作金融。由老人们给年轻人放贷款,解决村民贷款难。我找来的10万元和村里的25万元所产生的利息收益全部分配给老人。这叫“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益敬老人”。我跟李花清书记算账:如果250个老人,一人出资2000元,是50万元。村里出资25万元,我出资10万元,合计是85万元。按照信用社的实际贷款利率算,当年收益不少于12万元。每个老人当年可实现分配400元,比上年增加一倍,还有积累,且本钱也还在。如果逐年增加资金规模,不仅老人收益年年增加...
2017 - 07 - 10
又见“郝堂村”郝堂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豫南小山村,因为社会力量参与村庄建设而名声鹊起,成为全国“最美乡村”----123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典范。2012年12月3至4日,笔者应邀参加了由中国乡建院等国内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在河南省信阳市龙潭大酒店举办的“第六届县乡干部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我的新农村建设”。论坛期间,与会人员就曾来到这个隶属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的郝堂村,考察其正在改造之中的新农村,随后的论坛讨论也是围绕“郝堂村模式”展开的。4年后的2016年5月25日,笔者再次来到郝堂村,参加中国乡建院等机构每月一次在这里举办的“乡村复兴讲坛”。5月24日,笔者从江西抚州出发,乘坐D6526次开往河南信阳的列车,25日4:30到达目的地。下火车后笔者打车来到了离信阳市区约30公里的郝堂村,站在村口一眼望去,一个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小山村映入眼帘,这是郝堂村吗?远望郝堂村,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一团团淡淡的雾霭在村庄和山谷上方飘动…..。山村初夏的早晨,湿润的空气裹着草木清香又带有几分凉意,笔者于是加快了脚步,很快便进入了郝堂村的中心区。因为时间尚早,笔者不便打扰接待人员,于是便一个人在村子里转悠。笔者努力在脑海里搜索4年前这里的模样,以便和眼前的景象进行对比,感觉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在村内民居中穿行,狗头门楼、马头墙、柴扉墙、小布瓦……带着浓重岁月痕迹的建筑元素随处可见。置身其中,犹如穿越时空,回到了明清时代的豫南农村……不过,当你在尽情感受这里的古朴韵味、体验古人生活气息时,一些现代元素会时不时把你拉回到现代社会:悠扬浑厚的整点报时钟声从不远处的宏伟小学钟楼传来,三三两两游客骑着双人自行车擦身而过,各式现代小轿车不时穿梭在乡间小路…… 沁人肺腑的清新空气,此起彼伏的蛙鸣虫叫,古色古香的特色民居,与苍翠的远山近野相映成趣,还有田园绿意、柳...
2018 - 08 - 08
今天早上在高铁上,我才看到俊娜给我定的分享题目:生命能量来源,老实说我被这个题目吓到了,所以我给自己重新定了一个更加吓人的题目叫:以存在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简单来讲一句话就是:你想为世界带来什么,首先你要成为什么。如果你想要照亮世界,你首先要成为光……   我会从我们的生命历程来讲。反叛的历史社会的悲剧—我们关于幸福的功课是由不幸福的人来教的从我自己走过的历程来说,首先,我是父亲安排的人生轨迹的反叛者。我是农村的孩子,父亲是一个乡村教师,他对我最大的期望是我考上大学,去过上班、下班的城市生活,他认为这样我就幸福了。其实,我一直在怀疑这个事情。因为,我看到的是,我们的父母并不幸福。我的父亲一直在讲,我受这么多苦,是为了你好,是为了你们将来的幸福。其实,这是这个社会最奇怪的事情。我们幸福的功课是由一群不幸福的人来教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的老师从来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他自己不幸福的时候,他是不可能教给你“幸福是什么”这门功课的。但是,又很奇怪,他又一直告诉你,你只需要考上大学,上班、下班,然后你就幸福了。我觉得这个事情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从高中开始,我觉得我必须自己思考: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走,我的人生应该怎么安排?我发现,这门功课是没有人教的。我们的学校什么都教,偏偏不教这个东西,不教什么是生活?生命的意义、幸福是什么?没办法,只好自己去找。 思考的过程  从尼采到泰戈尔我的高中时代是一个蛮痛苦的过程,因为找不到人去告诉你这个东西,就只好自己去读书。当时还接触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包括老子、庄子.......我还没有认识到,也没有接触到佛教的东西。当时能接触到的反而是西方哲学。    在整个高中时代,把西方哲学,比较有名哲学家的著作都读了个遍。当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尼采。尼采对我影响最大的...
2018 - 06 - 08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的是赚钱养家糊口。 而当他们走了之后,居住的房屋就此闲置下来。 无人看管照料,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时间久了,还会变成危房。现在不用担心,闲置的房屋有用武之地了,还能帮你赚钱。今年国家关于“探索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方式”的政策出台, 武汉市就率先引导、鼓励市民下乡,新政百日,近千套农房出租,房主每年获万元收入。  三农专家温铁军谈“市民下乡”都知道“市民下乡”是武汉市率先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绿色生产方式而制定的策略。  温铁军认为,适应这一生产方式的变革,就是要引导市民下乡,农业进城。既要引导农民在城镇创业,有余钱的市民到农村创业,又要引导农业进城。“农业不一定是农民搞,市民也可以搞农业;城市不排斥农业,也应该有都市农业,既是景观也是生态。”温铁军强调,城镇化进程中最需要的是农业三产化创新,而不是工业化改造农业。他还援引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分析表示,最近十年中国中产阶级的人群将从1.3亿人达到5.3亿人左右。  这部分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市民下乡与农业进城的中坚力量。以前农民对身边的资源环境、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的价值意识,但在市民眼里,这些“土”的东西可能是更有价值的。这就是市民文化对乡土资源的重新“赋值”。当他看到武汉市出台市民下乡“黄金20条”时,高兴地说:“这个做法完全符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给武汉市点个赞。”更令他欣慰的是,湖北多个地方正在将“市民下乡”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徐治湾用微信群把在村内村外的人都发动起来,最终形成多种资源汇集的合作社,过去高污染的养鸡场养猪场等被放弃,转变为三产;罗田张家冲村人均不过一亩三分地,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引入“爱故乡驿站”、“小满自然教育”、“西厢房”等新市民(组织)进村入驻,打造成荆楚家学第一村。在温铁军看来,组织农民和外界市民积极对接,是必由之路。反过来...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