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一懂两爱
2018 - 07 - 27
“做农业,不是为了挣钱,而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农民而言,劳动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劳动。”江西省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村民姚慧峰在接受采访中,对这么重要的事情说了三遍。最近,他被选派参加宜春市“五四奖章”的评比。对不断打来的拉票电话,姚慧峰不堪其烦,坦白回绝网络公司:“我种点田,要卖多少谷子、付出多少辛苦,才能挣到这拉票的钱呀?”姚慧峰,现在的确是个农民,但又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种的是生态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而且销路不愁,定单化运作,省去经销商环节,有效保证农户的收入。现在,全村1200亩稻田中,有1000亩田都跟着“姚社长”这么干。更传奇的是,姚慧峰成为稻香南垣生态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之前,还是在大城市里“镀过金”的“天之骄子”。从公司高管到返乡农民2005年从西南林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姚慧峰去了北京,找到一份医药代表的工作。3年后,他因业绩突出被公司总部外调广州,并担任分部的负责人。2010年,29岁的姚慧峰面临一个选择———回北京总部,升任副总经理,或者去公益机构,参与CSA项目 (即“社区支持农业”的新型经营模式)。生活优渥、浑身名牌的公司高管PK月薪1600元的农场实习生,犹如天壤之别。“不是说,我的城市梦碎了;而是说,年近而立,独自漂泊异乡。我在想,接下来的人生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他对记者说,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太大,娶妻生子、买房还贷都迫在眉睫,但他并不喜欢自己天天应酬的工作。“看看我接触的老板们,都是成功人士,可总在应酬,自己身体喝出毛病不说,还早出晚归不停出差、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一个月跟儿女们都见不到两三回。”这道人生选择题,让姚慧峰挣扎了足足半个月,不管是可预见的悲催“房奴”人生,还是蹦跶成世所钦羡的“成功人士”,他都一一考量。“混得坏、混得好,都会痛苦,我不快乐。与其下半辈子痛苦,长痛不如短痛,至少,务农这个事情还是自己喜欢的。...
2018 - 07 - 06
返乡青年姚慧峰不但在家乡——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远近闻名,在全国生态水稻种植圈中也颇有知名度。7月24日清晨,鸭子在稻田里寻觅食物——虫子。姚慧峰带领村民种植的1000亩生态水稻不用化肥、农药,实行稻鸭共作。插秧后,鸭子下田,用网围住,两个月以虫子为食。姚慧峰开犁田机的感觉就像开宝马,很拉风。2011年他第一次犁田,机器翻了几次,双手都是血泡。生态田装上了水稻可视化系统。消费者下载APP,就能24小时实时观看耕作进程。姚慧峰种植的生态水稻,犁田时施菜籽饼作为底肥。回家当农民的姚慧峰赢得了袁翠芳的芳心,认识4个月领结婚证,今年有了爱情的结晶——可爱的儿子。6月22日,姚慧峰在闻象牙香米秧苗的香味。左边碧绿的是用了化肥、农药的秧苗,右边泛黄的是没用化肥、农药的。生态田不用除草剂。南垣村村民、明星种植户刘光汉在用割草机除草。他今年种了30亩生态水稻。7月23日,到南垣村支教的济南大学大学生在给留守孩子上兴趣课。姚慧峰每年花2000元租房用作留守孩子的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藏有新书6000多册,对周边村孩子免费开放。7月23日晚,南垣村留守妇女为村民们表演舞蹈。来村里支教的大学生教会了她们跳广场舞,丰富了精神生活。返乡青年姚慧峰不但在家乡——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远近闻名,在全国生态水稻种植圈中也颇有知名度。可谁能想到,5年前辞职回家种生态田,没有一个人看好他。5年后的今天,村民都尊称他为姚社长,村里90%的稻田改种生态水稻,留守孩子有了图书馆、上了国学班,留守妇女成立了舞蹈队……2010年10月,29岁的姚慧峰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2005年本科毕业的他到一家医药公司工作,做到了广州办事处经理。当年公司要他回北京总部,任总经理助理。也就在这一年,CCTV7频道播出的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的新型经营模式)节目让他眼睛一亮,这正是他想做的!他搜索广州做CSA的机构,找到了实践CSA的团队...
2018 - 09 - 14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人物简介:张翰敏,白族,工作名“小白”,是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人。1983年出生,2007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学专业,毕业后曾任职过高中老师,后又在国际NGO从事过公益项目。2012年末返回云南大理周城村,与爱人一起开办了“蓝续”这家社会企业。事迹概述:在看到自己的家乡在工业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故乡的人、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和爱人选择离开稳定的城市生活,回到乡村,创办了“蓝续”,希望与当地村民共同发现少数民族乡村的美好,开展各项文创活动;她改变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的原有工业模式,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进行了结合,让大家重新认识到古法植物扎染的价值,其设计的作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获得了奖项;她集合了社区很多曾经被埋没的老人,让他们重新回到扎染的制作和传承中来,使他们的智慧和白族文化重新得到了展现。  我是张翰敏,很多人都叫我小白,来自云南大理,是土生土长的金花。美丽的“扎染之乡”“白族民俗的活化石”——周城,是我的家乡。周城背靠大理苍山云弄峰脚,面朝洱海。一千多年前,三道茶文化从这里开启;50多年前,电影《五朵金花》让这里被世人熟知;这里是中国白族第一村,全国最大的白族聚居村落,白族民俗的活化石、白族的扎染之乡……这里承载的文化丰富多彩,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快速的生活方式,让这个古朴的村落在不断发生着一些不同的变化……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因为读书和工作,我很早就离开了家乡。2007年大学毕业之后,我加入了一个国际慈善机构--世界宣明会,主要参与了国务院外资中心的社区主导型发展(CDD)试点项目,之后又回到北京继续做社区发展工作。我每一年春节都要回家,每一年看到的周城都在变化,2012年的春节,我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看着一幢幢即将而起的水泥房,路上...
2018 - 07 - 18
“大地从未沉默不语,只是没有听见她的声音”,原来又是一年火热的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到了.....此次交流会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改变。自7月15日晚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破冰之旅开始,到19日下午前往宁夏同心支农调研实践。这大概4天的时间,我整个人就像被打了鸡血,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这段时间,我更多的是精神、认知层面的改变。虽然疲惫,但却乐在其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支农调研这样的活动,对我的挑战其实是蛮大的。没有任何经验,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对支农的理解,还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认知也是极其肤浅的。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参加这样正能量的活动。在以前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也可以加入这样的“组织”,所以再此我要感谢大学生支农和爱故乡,是他们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7月15日晚,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的青年人(各大高校的大学生),齐聚永济蒲韩下寺学校。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心系三农、关注三农的青年人,为了支农事业,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义无反顾的从五湖四海涌入交流会现场。这种难能可贵的行为,不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足以说明我们此次交流会的重大意义。或许个人所做出的努力,单拿出来,杯水车薪,微不足道,无法扭转整个被动局面。可每个人努力的点滴,汇聚在一起,力量就不容小觑。7月20日到7月28日,这段时间的调研实践。对我来说,更为重要。实践是对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知识的消化、验证、运用的过程。大学生下乡支农,表面上看是一个“救他人”的过程。实则不然,受益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在我看来更是一个“自救”的机会,也是我们认识乡村,接受再教育的过程。当然,我也不否认大学生对这个社会的改变做出的贡献。我们要从不同的维度学习,破除我们的封闭性。“自救”,会逐步发现内心变得平和,不再浮躁。人要接触大地才知道厚德的含义,见到老乡才能理解什么是乡愁。脚踩在泥土里的感觉最踏实,也最能感...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