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一懂两爱
2018 - 08 - 15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 刘尚君) 比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的头衔,石嫣还是更愿意、更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农民”,准确地说是一个80后的“新农人”。在北京,石嫣经营着自己的三个农场,名叫“分享收获”。记者与她的采访便约在了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蔬菜种植农场中。立秋前的北京郊区,清晨有一种湿凉的快意,扑面而来的是乡间泥土的味道。为了不打乱农场的工作节奏,记者早早地就到达了与石嫣约定的见面地点。“你们就在那等我,我开车马上就到。”车刚停稳,石嫣的电话就打了进来,宽厚的声线从听筒中传来,让人感觉不紧不慢,从容踏实。作为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分享收获CSA掌柜的、国际社会生态农业联盟副主席,本以为多种身份的石嫣会驾豪车而来,但是令记者没想到的是,在铺满柏油的羊肠小道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骑着电瓶车,穿着一身粗布衣,背着实用的红色双肩背包,且皮肤略微黝黑的姑娘。石嫣,就这样出现在记者的视线中。“您好,我是石嫣,你们跟着我,咱们先去农场转转。”在一阵“诧异”中,记者跟随石嫣走进她苦心经营的绿色农场,也走进她作为“职业农民”的前半生。1、引入中国的“分享收获“欢迎来到‘分享收获’。”2008年,石嫣熟读了一本名叫《分享收获社区农业指导手册》的读物,书中表达的“农民和消费者共同分享土地给予我们的收获”的核心理念让她深受触动。为此,石嫣也将自己的农场起名 为“分享收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石嫣麻利地穿梭在田间地头,照看着秋葵、彩椒、韭菜、花生、红薯等种植物。她一边娴熟地打理菜园边上的杂草,询问着猪崽的养殖情况,一边向记者简单地介绍着农场的经营方法与种植周期。偌大的农场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其实,从事农业种植生产,石嫣算得上是半路出家。大学时期,石嫣学习的只是农业的相关专业;硕士阶段,她跟着导师下乡调研,认识并发现真正的农村,并对“农民生活”、“三农问...
2018 - 08 - 10
高疆鹏,陕西蒲城人,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十三期学员,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多次下乡支农支教活动,现在永济蒲韩新青年公社学习。绝对想不到,离开了大学,还会参加支农调研的交流以及下乡活动。也是因为人才计划在蒲韩,而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的主会场也是在这里,我们十三期的学员也就自然而然的参加了这次活动。   四天的交流会到为期一周的长治平顺下乡,我们经历了人才计划十二期学员的结业典礼,郑冰老师的蒲韩经验分享,少雄哥的青年扎根乡村案例分享,何慧丽老师的三农问题与乡村发展讲座以及杨洲大哥的教育反思与青年成长的分享等等,还有从理论层面的学习到实践层面的体验,生态农场以及发酵床养殖,以及最后的下乡支农调研活动。期间有欢声笑语,有争论辩驳,有情绪不满,也有理解妥协。但是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与反思。     多元的涉及这次的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在蒲韩社区进行,充分利用了在地的资源,参与者既学习到了理论知识,又有了亲身的体味与感受;交流会的成员不仅有大学生支农社团的学生,还有人才计划十二、三期的学员参与,来自各地的不同经历的青年人在一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交流会也与爱故乡组织进行了合作,把爱故乡的元素加了进去,并且把下乡实践点放在了爱故乡项目点上,让支农下乡理论能够落在地上,参与者对于爱故乡有了更深的体会。多元的涉及对参与者们有了更大的思想冲击,也打开了大家的视野,即使回去自己的学校社团,也会有更多的思考,在每个人身上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调研的感受我们这次下乡的点在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赵伟平老师的家乡——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东庄村。东庄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从长治坐了近三个小时的车才到了这里,一路绕山伴水而行,风景自不必说,但还是觉得有些偏远。调研中了解到村子1200余口人...
2018 - 09 - 27
让做农民成为一个受尊重、有尊严的职业,姚慧峰做到了,你愿成为他的同行者么?——农业和农村,在许多人眼中失去了魅力。人们迫不及待地跳出农门,而30岁的姚慧峰选择离开城市,回家做农民。第一年,他埋头种下30亩生态水稻;现在,他成为带领全村人种生态水稻的合作社社长。打开这份武功秘笈的你,想必怀揣理想,准备施展抱负。那也请你准备好:在你面前的,并非坦途。经典问题:社会的不理解和来自家庭的压力 2011年,姚慧峰三十而立,这年他决定告别工作的城市,他回到江西省宜丰县南垣村的老家。他花了一年时间准备,做生态农业相关实习和调研。可是,社会的不理解,和来自家庭的压力,却还是让他措手不及。“父母极力反对,吃饭都和我分灶吃,母亲经常泪流满面,他们希望我回到城市工作。”姚慧峰回忆道。大学毕业后,姚慧峰在北京一家医药企业做销售,因为个人的努力,他成为了一个业绩不错的销售,在辞职前已经月入过万,然而姚慧峰厌倦了每天陪客户喝酒谈生意,他的抱负是自立自足的生活。入门式:CSA模式农业真的能实现姚慧峰的愿望么?在父母的眼中,农民地位卑贱,姚慧峰回乡务农是非常丢脸的一件事。姚慧峰的信心来自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在返乡前一年,他深入地研究了CSA模式:它讲求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缩短了这两方在食物体系中的距离,排除了收购商、销售商的加价影响,而是由消费者直接向一个或一组生产者预定食物。这种模式,帮助了农产品销售,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同追求食物的品质,并共担风险。刚刚回到家乡的姚慧峰,用一年时间掌握了大部分的农活,别人看着苦,他觉得挺有成就感的;母亲心疼姚慧峰,虽然不理解,却也勉强地来帮忙。姚慧峰种的水稻采用生态化种植,选用老品种,不用化肥农药。他还在田里放养一些鸭子,鸭子会吃掉田里的杂草,还能捉虫。姚慧峰说:“做生态农业最重要的不是技...
2018 - 07 - 13
郝乐乐,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计划第13期学员。老家是安微宿州一村庄,性格沉静。2013年高考失利,到北京格拉玛服装公司上班,受曾为人才计划学员的格拉玛创始人的感染,参加十三期人才计划。本文为郝乐乐这段时间参与第24届全国大学支农调研交流会集中理论学习,宁夏下乡实践,首届弘农论坛之后的集中思考分享。 自我的发现与学习前言:没有一种经历是毫无意义的,人的气质就是在时光中被打磨出彩的.是啊!我婶的这句话我一直都记着,并且在已过的十几天外出学习中更是身有体会.从在山西蒲韩接受第二十四届交流会的培训,到下乡去宁夏同心县韦州镇真正意义上的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再到河南灵宝弘农书院的论坛,这些日子里让我感受到的是踏实.有打开视野的理论让心灵为之一震,从老师及我们同心队队员的举手投足间,都会引起自我的注意,从他人回归到自我.自我的觉察并不能改变自我还要去行动,上面我提到的交流会与其说是非常态的培训,不如说是接地气的寻找自我挣扎的过程.一、从外部环境的学习1.在运城永济蒲韩的交流会在蒲韩5天理论的培训中,以我的观点来看它是一种新的思绪拥入,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因为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这样方式,这样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形式的多样化.在交流会培训中,每天都有晨练、朝话、小组的分工,让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让大家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团体,你不是孤军奋战.在这期间有自我的展示和锻炼,也有团队的交流互助,让我尝试接触了之前从未接触的东西.更让我喜悦的是接触过老师理论熏陶下的获得感,其中有雄哥的《青年扎根乡村案例分享》、张兰英老师的《乡村建设十大信条》、何志雄老师的《宏观社会形势》、何慧丽老师的《三农问题与乡村建设》、杨洲的《教育反思与青年成长》.这些概念的讲解突然让自己打开了视野,参加人才计划13期后我渐渐地学会了用平常心去对待事物,5天的培训有新的理念、新的尝试,与他人或者...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