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当代乡建
产品类别: 当代乡建

陈卫平、黄娇、刘濛洋: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展望

摘要:文章从消费者的视角以北京市5家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会员的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针对农场会员的人口特征、加入动机、服务质量满意度、互动情形及续约意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中国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并厘清社区支持型农业目前的困境与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大中城市;城市郊区;菜地面积;蔬菜自给率

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社区支持型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简称CSA)是农产品直接销售的一种模式。其定义是:一种在农场(或农场群)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消费者成为农场的用户,并且承诺在农场整个生长季节给予支持。用户支付预定款(按照季节或者月份支付),而农场提供新鲜安全的当季农产品作为回报,直接运送给订户或分配给销售网点[1]。其核心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和风险共担。

这种新兴的农业形态起源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的家庭主妇对一般市场销售农产品持不信任的态度,为了能够取得安全、无化学农药或添加物的农产品,她们直接与产地的农民接洽合作,让农民从农场直接将农产品运送到城市,由消费者自发性进行包装与配送等。这种农产品的直接销售方式被称为Teikei,文为“提携农业”,是有共识或一起合作的意思。日本人以一种相当诗意的方式来形容Teikei的农产品:“在蔬菜上看到了农夫的脸庞”[2]。这一理念后来传播到欧洲和北美,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社区支持型农业。美国于1986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第一家社区支持农业农场。近10年来,社区支持型农业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到2004年,美国有1700家农场采用这种模式,日本有500~1000家,英国有90家,加拿大有60家,法国有50家[3]。

在我国,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

2006年,一些知识分子发端并与河南兰考的农民签订“购米包地”协议,是我国含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核心理念的社区支持农业的初级形式,而2008年开始建设、2009年正式开放的中国人民大学-海淀区政府产学研基地项目“小毛驴市民农园”,则是较完整地开始将社区支持农业中直销、预付费用、风险共担以及会员制、箱式计划及实习生项目纳入到农场运作中[4]。由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我国各地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各地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有近50家。

在社区支持型农业在我国各地兴起的背景下,我们不免要问:我国的社区支持型农业发展的现况如何?在运作上所遭遇的困难是什么?未来的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前景如何?本文试图从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消费者的视角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以对北京市5家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消费者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为基础,描述了消费者的人口特征、加入动机、互动情形、满意度及续约意愿等,以揭示社区支持型农业发展现况与面临的困境,进而探讨我国社区支持农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2数据来源

有关数据是在北京的5家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的会员中收集的。调查对象为425个购买这5家农场蔬菜配送份额的会员,包括来自小毛驴市民农园的270个会员、德润屋农场的25个会员、圣林农场的27个会员、芳嘉苑农场的50个会员和天福园农场的50个会员。2010年6~8月,本研究向这425个会员发放了调查问卷。虽采取了奖励措施,但仅有237份问卷返回,回复率约为56%。剔除错答、漏答的问卷,有效问卷仅为143份。

3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

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描述参与社区支持型农业的消费者人口特征,包括他们参与此活动的动机、了解农场的途径、对农场的服务质量满意程度以及参与社区支持农业对会员的生活将带来的影响,以此来反映目前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

3.1会员的人口特征

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占总样本的84%。其中,31~40岁的会员有93位,占65%;41~50岁的会员27位,占19%。他们具有高学历的特征,样本约86%的人均具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其中学历为本科的有66人,占总体的46%;硕士及以上有63人,占总体的40%。他们以中高收入家庭居多,其中,家庭月收入为5001~10000元的37位,占25.87%;10001~15000元的30位,占20.98%;15001~20000元的24位,占16.78%;高于20000元的共计47位,占总体样本的近1/3。他们大多数家庭中有12岁以下的小孩,占总样本的69%。此外,有42%的样本表示曾经有过拜访农场或在农村长大的经历。

3.2会员的加入动机

会员加入社区支持型农业的最主要动机是愿意食用高品质的有机蔬菜。样本中有139人选择这一动机,占总样本的95%。其次,希望农业生产过程不破坏环境、想了解自己食用农产品的确切来源、信任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工作人员的耕作也是会员加入社区支持农业的主要动机,频数分别为86人、59人和58人,各自占总样本的60%、41%和40%(图1)。

 陈卫平、黄娇、刘濛洋: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展望

由于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以有机耕作为主,因此我们还进一步了解了会员食用有机农产品的动机。结果显示,选择安全无毒的消费者人数最多,为131人,占样本数的90%以上;环保次之,为73人,占样本数50%;营养丰富和预防疾病分别为46人、34人;而选择治疗疾病、好奇、时尚潮流及其他的人数较少,均为1人。

3.3会员对农场信息获取的渠道

样本中选择报纸杂志和亲朋好友介绍渠道的人数最多,均为49人(图2)。除此,选择网络渠道的为29人。而通过专业人员的推荐、电视广播、展销会或宣传活动而了解CSA农场的人数较少,分别只有5人、3人和2人。

 陈卫平、黄娇、刘濛洋: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展望

3.4会员对农场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我们从产品与服务属性方面对农场服务质量进行测量。回答者使用的量级是从1(“非常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我们对消费者期望的服务质量(E)和感知到的服务质量(P)都进行了测量,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可以由感知的减去期望的服务质量表示,即P-E(表1)。


期望E

感知P

满意度P-E

产品方面




1.认证或质量把关情形(农药、化肥残留情形)

4.61

3.77

-0.84

2.卫生状况

4.49

3.78

-0.71

3.保存期限

4.03

3.50

-0.53

4.外观(大小、端正或扭曲、完整或虫咬)

3.38

3.31

-0.07

5.口感

4.15

3.56

-0.59

6.清冼、生食或煮食方便性

3.55

3.60

0.05

7.价格合理性

3.94

3.40

-0.54

8.包装

2.88

3.66

0.78

9.品种多样化(种类多寡)

4.17

3.03

-1.14

10.自由选择性(CSA会员可自由选择产品)

3.84

2.97

-0.87

11.购买方便性(配送点距离、收货服务等)

4.17

3.71

-0.46

服务方面




12.CSA农场能在承诺的时间内配送产品

4.55

4.23

-0.32

13.CSA农场配送人员外表整齐清洁

3.57

4.04

0.47

14.CSA农场配送人员有礼貌且态度令人愉悦

3.94

4.18

0.24

15.CSA农场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

4.12

3.83

-0.29

16.CSA农场对会员提供详尽的业务或服务说明

4.00

3.93

-0.07

17.CSA农场提供的信息和相关活动很吸引人3.7

3.73

3.72

-0.01

18.会员在与CSA农场交易过程中感到很安心

4.22

4.09

-0.13

19.CSA农场能重视顾客的利益

4.33

3.91

-0.42

20.当会员遭遇到产品或服务上的问题,CSA农场会热忱地协助解决

4.27

3.90

-0.37

21.当有影响到会员权益的事情发生时,CSA农场会很清楚地把消息告知

4.34

3.83

-0.51

 

从会员期望的服务质量来看,在产品方面,会员最重视的产品属性列前5位的分别是认证或质量把关情形、卫生状况、品种多样性、购买便利性和口感。在服务方面,会员最看重的前5位属性分别是在承诺的时间内配送产品、权益变更的及时通知、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感和农场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

从会员实际感受到的服务质量来看,就产品方面而言,会员最满意的产品属性分别是认证或质量把关情形、卫生状况、购买方便性和包装等;对价格合理性和产品外观稍有不满,对品种多样化、品项多样则最不满。在服务方面,CSA会员对农场提供的信息和相关活动的吸引力最不满意。

通过感知减去期望可以得到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果显示,会员最满意的为产品包装,而最不满意的为品种多样化。而认证或质量把关情形、卫生状况和自由选择性会员的不满意也较明显。

3.5加入社区支持型农业对会员的影响

我们在调查中试图了解消费者在加入社区支持型农业会对会员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或影响,因此,设计了“加入社区支持型农业后,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特别改变吗?”的问题,若回答有,则请会员描述究竟有何改变。结果显示,有56%的会员生活习惯并没有特别的改变,44%的会员生活习惯有明显改变。这些改变主要包括在家吃饭次数增多(23人)、清洗蔬菜时减少了化学剂的使用和减少了清洗时间(18人)、减少了蔬菜的丢弃(8人)、生吃蔬菜(5人)、蔬菜的食用量加大而荤食减少(2人)、蔬菜种类增加(2人)、尽可能买有机食品(1人)以及认识更多的野菜品种(1人)。

4社区支持型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社区支持型农业的特点鲜明,然而社区支持型农业在实际运作上仍存在许多有待克服的困难[5]。这些困难有纯生产技术方面的,例如生产者有机农耕技术的缺乏;也有制度方面的,例如土地租赁期短对生产者进行有机耕作的不利影响;还有经营管理方面的,例如高的会员流失率等。本节拟从消费者的视角,来检视社区支持型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4.1会员的流失

高的会员流失率是社区支持型农业农场经营面临的最为突出问题。例如,研究发现美国社区支持型农业的会员流失率每年在30%~50%,在刚建立的农场中会员流失率还将更高[6]。在本研究中,我们也调查了会员的续约意愿,结果显示,样本中有83%的会员表示在下一年度继续参加,有14%表示不再参加,还有3%的会员表示尚在考虑之中。相对美国而言,本研究样本中的会员流失率要更低。

我们进一步调查了不愿意继续参加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原因(图3)。主要包括蔬菜质量达不到会员的预期、蔬菜品种搭配不符合会员的饮食习惯、价格上不合算等,其中最后一条是会员不续约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其他原因包括取菜不方便、取送时间有时无法安排、送菜频率和生活习惯不同、每次配送量过少、绿叶菜少、根茎菜体现不出有机蔬菜的优势、大部分菜不好吃、野菜过多及常见叶菜过少等。

4.2农场与会员间缺乏互动

社区支持型农业强调生产者开放农场让消费者能够参与生产过程,彼此合作以克服有机农业生产上的困境。面对面的沟通、直接的互动、没有中间商,让双方可以有机会彼此认识、了解,是社区支持型农业理念的典型特征[7]。然而,目前我国社区支持型农业中农场与会员的互动较为缺乏,主要体现在:一是会员的参与度并不高。调查表明,样本中有近47%的会员从未拜访过农场。而拜访过农场的会员,其拜访频率也很低。其中,每年1~2次的占48%,每季度1~2次的占33%,每月1~2次的占10%,而每周1~2次的仅占9%。

二是单向定价机制。在国外的社区支持农业运作中,大多数农场都会采取协商定价方式,即农场主和会员一起根据农场的运营成本、对农场劳动的回报以及带给农民一定的经济收益作为参考制定价格。然而,本研究的调查发现,在我们调查的5家农场基本上都是采用农场单向定价,即农场主在生产季节开始之前给定一个价格,会员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单向定价机制也导致了会员对价格的不满。样本中有104个会员认为农场定价太贵,占总样本的73%;而认为农场定价合理的会员只有37位,占总样本的26%。

4.3农场提供农产品的种类单一性与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矛盾

社区支持型农业主张当季或地方性的农产品生产,因此会员所收到的农产品种类必然会有所局限。换言之,会员从社区支持型农场所得到的食品品种选择是有限的,如果想要更换其他口味,就必须再另外到市场采购其他来源的农产品,这不仅给会员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也给会员生活带来不方便。如前所述,调查样本中会员对农场提供农产品品种多样性是最不满意的,而这也是造成会员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4.4农场提供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不确定性给消费者造成负担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因而,社区支持型农业在产量与品质上存在不确定性。由于消费者是在生产季节开始之前就预付资金,因此,消费者需要对农场生产上的不确定性进行风险共担。除此,这种不确定性还对消费者生活带来不方便。例如,当配送的农产品数量锐减时,长期在家煮饭的会员需要再通过其他渠道购买农产品才能够满足食用需求。而有时配送的农产品份额充足,会员也有可能食用不完,造成浪费。更有些会员在加入后发现农产品的质量与期待有落差,这也将导致会员流失。

5社区支持型农业发展的前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社区支持型农业推行的是有机食物生产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把社区里的消费者与当地农场或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本地经济、生态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支持型农业的理念是与我国当前实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社区支持型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不仅如此,在一些发达地区尤其是城市郊区的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具备了条件。这是因为:第一,从消费者看,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消费者对有机食物的关注,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也具备了购买健康有机食物的经济条件。第二,从生产者看,社区支持型农业“共享收成、共担风险”的新理念对农民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过去,农民必须独自负担农场的经营状况,丰收卖出就有获益,但歉收、价格不好就得自己承担亏本的压力;然而在社区支持农业中,消费者预先支付资金,与农民共同分担了生产亏损的压力,农民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也比较容易在产季之前募集到足够的生产资金。

尽管社区支持型农业具备快速发展条件和广阔前景,但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实际运作中也面临着许多需要生产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让农场生产的产品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尽可能规避生产的不确定性,如何提高农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减少会员的流失率等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社区支持型农业将很难得到持续发展。

总之,本文探讨了目前我国社区支持型农业发展现况、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但由于本研究仅从消费者的视角进行分析,因而研究结果会有所偏颇。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决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情形,未来的研究应该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对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农场进行全面的调查,才能更清楚地掌握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及所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庆文.社区支持型农业——从理论走向实践[N].农民日报,2009-04-04.

[2]]Schnell,S.M.Foodwithafarmer’sface: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intheUnitedStates[J].GeographicalRe-view,2007,97:550-564.

[3]Bougherara,D.,Grolleau,G.andMzoughi,N.Buylocal,polluteless:Whatdriveshouseholdstojoinacommunitysupportedfarm[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5):

1488~1495.

[4]Henderson,E.andVanEn,R.Sharingtheharvest:Aciti-zen’sguideto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ChelseaGreenPublishing,2010.

[5]戴君玲.台湾社群支持型农业的发展与运作:岛屿社群生机农场的个案[D].国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10.

[6]Brown,C.andMiller,S.Theimpactsoflocalmarkets:Are-viewofresearchonfarmersmarketsand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CSA)[J].AmericanJournalAgriculturalEco-nomics,2008,90(5):1296-1302.

[7]赖雨柔,戴君玲.台湾社群支持型农业的特性与困境[J].农业推广文集(中国台湾),2010,54.


文章出处:中国知网

文章链接: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11&filename=NYZW201101019&v=MDg4MzdZ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EtmWWVkb0Z5M25WTHJPS3pUUmViRzRIOURNcm85RWI=


相关产品 / Products More
  • 发布时间: 2020 - 05 -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培养“一懂两爱人才(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这很让人感慨!因为,一方面这个能够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贯彻中与农民群众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乡村建设这些年培养的深入三农工作的优秀人才恰逢其时地应该成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就难免在颟顸腐朽的旧教育体制之中遭遇“合规”困境,也势必受制于愈益西化的学科教条和学阀排异;这些被貌似科学的形式主义维持着的制式教育体系因内含复杂利益机制而依然冠冕堂皇地横亘着!如此,乡村振兴前路也仍然会荆棘丛生……1、青年志愿者支农下乡的时代背景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得到直接通知参加了由总书记召开的三农问题座谈会,会上我向总书记当面汇报三农问题,要求中央把农业政策导向改为三农政策导向。当时我是参加中央三农工作座谈会中,算是最人微言轻的,但也是说话最直白、最没有任何顾忌的。当我把农村形势之所以很严峻,导致三农问题越来越恶化这个涉及方针路线的重大问题和盘托出的时候,中央领导表态是非常积极的,当时总书记说:“我会负责任的把你反映的问题提交到政治局讨论”。后来中央全面接受了我们自九十年代以来一向强调的三农问题的概念,这是三农问题作为国家战略重中之重的背景。自2004年始,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的“一号文件”,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10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走进乡建北碚潘家恩(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 400044)“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与对话2019年为西南三省行,首站选择在重庆北碚这个近代乡村建设的集大成之地,可谓意味深长。乡村振兴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提为新的国家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要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溯历史,广泛存在于20世纪中国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立足国情与乡土脉络,包括张謇、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陶行知等在内的著名知识分子或实...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8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一方人造就一方水土周  立(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人是能动主体。一方人不仅被动地接受一方水土的滋养,还能主动地造就一方水土。此次“在乡村发现中国”西南行,去了三省市八地区,到处能听到一方人在一方乡村做事,最终造就一方水土的故事,到处能看到一群群有担当的人,在一方水土上不断耕耘,最终改变了乡村衰落面貌的景象。(一)西南三省市行程在第一站重庆的北碚和璧山,我们看到潘家恩等重庆乡村建设同仁,以极...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还种于民的乡土实践方  平(广西民族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万分荣幸,在2019年的盛夏,笔者能与许多良师益友一道,参与“在乡村发现中国”的主题调研。在丰富的行程中,逐渐理解了主题包含的两层含义:其一,研究的起点在乡村,其二,研究的目标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中国的乡村,孕育了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动能。其丰富多元的经验素材,得到本土化研究学者一以贯之的青睐。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许许多多由现代化进程引发的回响。乡村的回响总是掷地有声,...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为了美好生活的大理的“风花雪月”王松良(福建农林大学 农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019年8月下旬的西南三省八县(区)“在乡村发现中国”“游学”之行,于同行是一个实现跨学科跨文化交流的尝试,于我是找寻生态学与经济学对话之旅。2010年11月间,在一起参加了海南儋州社区大学的挂牌仪式后,从海口到三亚沿途考察乡土人情的路上,大约被我们自己一天来的所看所思所说所感动,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兄和我说起他的一个想法,组织类似凤凰台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跨...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反向奔跑——青年深耕乡土的理想与现实王茜(西南大学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重庆 400715)西南之行,于我们而言不仅是透过乡村用脚丈量日益崛起的中国内陆变革,更是深察古老中国历经激荡所裸露的褶皱。路途中,我们曾驻足“长江第一湾”,惊叹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构成的亿万年奇观。由于青藏高原抬升在西南形成巨大的横断山脉褶皱山系,改变了长江走向,使其自西向东奔腾入海,福泽千里,进而有诗云:“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孰不...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贵州湄潭农村改革中的产权固化与产业活化——以“四确五定促三变”为例李彦岩(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第三站调研地,我们“在乡村发现中国”一行人,来到了贵州湄潭。湄潭是探路中国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早在1987年,湄潭就成为了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它大胆提出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制度改革方式(简称“生不增死不减”),被写进了中发〔1993〕11号、〔2018〕36号,国发〔1995〕7号文件中,上升为国家层面的...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从海归视角看乡建与新移民张  聪(跨文传媒)2011年底,我辞掉工作20年的大学教职,携怀孕的妻子去美国游学。转眼7年过去,我们在美国添了三个年幼的孩子,也有了一些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国内的家人朋友,多以为我们从此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不会再回来。不过于我们自己而言,计划一直都很清楚:当初出国学习和工作,乃是为了今日更好地回到国内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若非孩子年幼、工作的牵绊让人无法一走了之,或许我们早已回国。经过1年多的预备,半年之...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西南乡村发展中的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一)三年前,我与家恩兄在十堰的一座茶园里闲聊时谈起,我们是否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游学。起初的想法是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朋友在思想和学识上能够互相产生一些影响。家恩是一个执行力超强的人,他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教授一谈,发现周教授多年前也曾有过类似的计划,只是一直未能成行。于是周教授就成了我们这个“‘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团”的团长。家恩组织动员...
换一组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