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当代乡建
产品类别: 当代乡建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种于民”战略,确保粮食安全。2021年初,屏南县委县政府与我院在总结“购米包地”探索的基础上,共同策划发起“粮食安全屏南行动”,我院院长温铁军教授还带头认领“一亩田”,亲自下田插秧,倡导社会各界以实际行动支持粮食安全。紧接着,我院积极协助引入资源、搭建平台、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等,推动形成“我在屏南有亩田”品牌。我院还持续跟进相关案例,梳理总结“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的党政担当与社会参与、产业融合、县域产业生态化等经验,相关经验多次获人民日报、CCTV-17、凤凰卫视、福建日报、福建省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


2022年,“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历经着1.0到2.0的迭代,屏南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屏南县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十五条措施》,社会各界掀起认领热潮,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宁德市委办、屏南福州商会、各级工会组织及屏南县党员干部等共认领2000余亩。屏南县还通过国企“屏南八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统筹协调全县资源,搭建含良田挑选、认领付款、订单查询、售后服务、证书领取等一站式“田主”端平台,为种植主体提供委托种植、品质监管、存储、加工、配送等服务,有效降低种植主体成本,促进“我在屏南有亩田”向县域“屏南800”生态公共品牌转化。

为进一步构建可持续、在地化的粮食安全体系,统筹城乡资源、倡导更多主体参与式共建粮食安全,推动“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向3.0甚至是4.0迭代发展。今年5月,我院联合主办的“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研讨会,邀请粮食安全实践与研究相关的领导干部、专家以及新农夫代表们共同参与讨论,探究推进粮食安全行动的有效路径。8月,在举办第二期“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期间,我院专门组建“粮食安全与生态转型”小组,组织硕博研究生、青年教师及专家学者围绕“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开展专题调研、专题座谈、组会报告等活动。

8月9日,我院执行院长潘家恩、副院长周芬芳与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中心主任王松良、全国首位乡村访问学者周立教授、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总编辑赵赟以及硕博研习营“粮食安全与生态转型”调研组成员到南湾村、厦地村、前汾溪村调研,了解撂荒地复垦、粮食生产、生态农业试验、产业融合等情况。我国首位同时获得金鸡奖与华表奖的女导演韩君倩携其团队全程跟踪拍摄。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当日下午,在屏南县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召开“粮食安全屏南行动”专题座谈会,调研组全员与县农业农村局、屏南八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部门负责人以及重点乡镇、村干部代表出席座谈,我院执行院长潘家恩主持座谈会。

会上,县农业农村局、屏南八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部负责人介绍了“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的探索与成果、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四坪村、南湾村、前汾溪村、岩后村、白玉村等开展“我在屏南有亩田”实践的代表们分别介绍了2022粮食安全生产的情况,分享了参与“我在屏南有亩田”的实践经验以及在撂荒地复垦、粮食加工与销售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等。听取了与会人员的发言与讨论,周立教授与王松良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周立教授强调: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食物体系,导致粮食自给率低下,导致“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在这种背景下,屏南县积极探索粮食安全的保障路径,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粮食安全行动,是让“一方水土重新养起一方人”的有效探索。他指出,“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已经有了1.0与2.0两个版本的发展,有机会也有条件创新发展出更高级的两个版本。

3.0版本,就要走出农业看农业,不只是1.0版本中的自下而上,也不只是2.0版本的自上而下,而要上下之间互动,发挥新农人的主导作用,发挥农业的多元价值与多种功能,走出生产性农业,转向在地化农业、四生农业(集生产、生态、生活与生命为一体的农业)。

4.0版本,则是要实现虚拟与现实互动。只有通过发挥新农人的主导作用,新农人善于利用互联网的手段,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农业由1.0版本的生产性为主,一点点提升到农业的4.0版本,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基础上,进一步藏粮于创,藏粮于农,藏粮于村。

由大粮食观到大食物观,推动食物体系的整全治理,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未来版,食在当地、食在当季、数字孪生,降低食物里程,降低食物碳排放,形成生态文明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的虚拟现实相融合的食物体系。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王松良教授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需要切实地评估每个地方的粮食安全情况,才能清晰逐步实现粮食安全的方向和路径。

基于对福建地区农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王松良教授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落实撂荒耕地复垦政策,逐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第二,调整现有粮食补贴政策,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第三,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增强社会化服务水平;第四,培育消费者的大食物观,保障初级农产品有效供给。

针对第二点建议,王松良教授特别提到:目前粮补政策的目标是朝着粮食数量(即狭义的粮食安全)这一指标去做的。质量也应该成为生产粮食的一个指标,广义的粮食安全应既包括数量安全又包括质量安全,质量也应该成为生产粮食的一个指标。而保证粮食的质量,就要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来实现。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潘家恩教授在总结发言时提出“五化”思路:第一,三产化:推动农业生产与产品开发、文旅研学等结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提升农业生产过程的收益和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二,社会化:倡导社会各界作为生产者、消费者等行动主体参与进来,共同推进粮食安全行动;第三,生态化:生态化的种植方式,是粮食安全可持续的保障;第四,组织化:促进新农人等主体之间的互动,例如,屏南县自发创建的“新农人在行动”联盟等,通过互助的方式来实现自助;第五,定制化:农业也可以紧跟现代消费趋势,走定制化路线,开发更多如“我在屏南有亩田”的定制化产品与品牌。

他还提出“粮食+”的概念,一方面粮食可以加很多的业态,多重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各种产业+粮食、各种部门+粮食,多元协作服务于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8月10日至14日,“粮食安全与生态转型”调研组还前往四坪村、墘头村、龙潭村、县农贸市场、农资店、超市等地/场所继续开展专题调研,进行“吃货拯救地球——基于‘粮食安全屏南行动’调研汇报”专题讨论,王松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杨帅和屏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鹏等在地的有关领导及学者们参与点评。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周立教授等调研组成员在四坪村参观粮食安全研学馆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调研组成员在龙潭村与农户交流、了解生产情况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调研组成员进行专题汇报

目前我院已完成“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发展的智库报告初稿,后续将持续跟进典型案例与经验、完善智库报告,以期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脉络清晰的行动路径、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推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粮食安全屏南行动”1.0到4.0

“吃货拯救地球——基于‘粮食安全屏南行动’调研汇报”汇报PPT截图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乡村建设研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5Sj262cgSF56d8nZMum0w

相关产品 / Products More
  • 发布时间: 2020 - 05 -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培养“一懂两爱人才(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这很让人感慨!因为,一方面这个能够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贯彻中与农民群众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乡村建设这些年培养的深入三农工作的优秀人才恰逢其时地应该成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就难免在颟顸腐朽的旧教育体制之中遭遇“合规”困境,也势必受制于愈益西化的学科教条和学阀排异;这些被貌似科学的形式主义维持着的制式教育体系因内含复杂利益机制而依然冠冕堂皇地横亘着!如此,乡村振兴前路也仍然会荆棘丛生……1、青年志愿者支农下乡的时代背景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得到直接通知参加了由总书记召开的三农问题座谈会,会上我向总书记当面汇报三农问题,要求中央把农业政策导向改为三农政策导向。当时我是参加中央三农工作座谈会中,算是最人微言轻的,但也是说话最直白、最没有任何顾忌的。当我把农村形势之所以很严峻,导致三农问题越来越恶化这个涉及方针路线的重大问题和盘托出的时候,中央领导表态是非常积极的,当时总书记说:“我会负责任的把你反映的问题提交到政治局讨论”。后来中央全面接受了我们自九十年代以来一向强调的三农问题的概念,这是三农问题作为国家战略重中之重的背景。自2004年始,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的“一号文件”,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10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走进乡建北碚潘家恩(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 400044)“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与对话2019年为西南三省行,首站选择在重庆北碚这个近代乡村建设的集大成之地,可谓意味深长。乡村振兴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提为新的国家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要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溯历史,广泛存在于20世纪中国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立足国情与乡土脉络,包括张謇、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陶行知等在内的著名知识分子或实...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8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一方人造就一方水土周  立(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人是能动主体。一方人不仅被动地接受一方水土的滋养,还能主动地造就一方水土。此次“在乡村发现中国”西南行,去了三省市八地区,到处能听到一方人在一方乡村做事,最终造就一方水土的故事,到处能看到一群群有担当的人,在一方水土上不断耕耘,最终改变了乡村衰落面貌的景象。(一)西南三省市行程在第一站重庆的北碚和璧山,我们看到潘家恩等重庆乡村建设同仁,以极...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还种于民的乡土实践方  平(广西民族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万分荣幸,在2019年的盛夏,笔者能与许多良师益友一道,参与“在乡村发现中国”的主题调研。在丰富的行程中,逐渐理解了主题包含的两层含义:其一,研究的起点在乡村,其二,研究的目标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中国的乡村,孕育了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动能。其丰富多元的经验素材,得到本土化研究学者一以贯之的青睐。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许许多多由现代化进程引发的回响。乡村的回响总是掷地有声,...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为了美好生活的大理的“风花雪月”王松良(福建农林大学 农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019年8月下旬的西南三省八县(区)“在乡村发现中国”“游学”之行,于同行是一个实现跨学科跨文化交流的尝试,于我是找寻生态学与经济学对话之旅。2010年11月间,在一起参加了海南儋州社区大学的挂牌仪式后,从海口到三亚沿途考察乡土人情的路上,大约被我们自己一天来的所看所思所说所感动,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兄和我说起他的一个想法,组织类似凤凰台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跨...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反向奔跑——青年深耕乡土的理想与现实王茜(西南大学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重庆 400715)西南之行,于我们而言不仅是透过乡村用脚丈量日益崛起的中国内陆变革,更是深察古老中国历经激荡所裸露的褶皱。路途中,我们曾驻足“长江第一湾”,惊叹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构成的亿万年奇观。由于青藏高原抬升在西南形成巨大的横断山脉褶皱山系,改变了长江走向,使其自西向东奔腾入海,福泽千里,进而有诗云:“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孰不...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贵州湄潭农村改革中的产权固化与产业活化——以“四确五定促三变”为例李彦岩(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第三站调研地,我们“在乡村发现中国”一行人,来到了贵州湄潭。湄潭是探路中国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早在1987年,湄潭就成为了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它大胆提出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制度改革方式(简称“生不增死不减”),被写进了中发〔1993〕11号、〔2018〕36号,国发〔1995〕7号文件中,上升为国家层面的...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从海归视角看乡建与新移民张  聪(跨文传媒)2011年底,我辞掉工作20年的大学教职,携怀孕的妻子去美国游学。转眼7年过去,我们在美国添了三个年幼的孩子,也有了一些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国内的家人朋友,多以为我们从此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不会再回来。不过于我们自己而言,计划一直都很清楚:当初出国学习和工作,乃是为了今日更好地回到国内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若非孩子年幼、工作的牵绊让人无法一走了之,或许我们早已回国。经过1年多的预备,半年之...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西南乡村发展中的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一)三年前,我与家恩兄在十堰的一座茶园里闲聊时谈起,我们是否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游学。起初的想法是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朋友在思想和学识上能够互相产生一些影响。家恩是一个执行力超强的人,他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教授一谈,发现周教授多年前也曾有过类似的计划,只是一直未能成行。于是周教授就成了我们这个“‘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团”的团长。家恩组织动员...
换一组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