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百年乡建
2022 - 11 - 04
2022年5月同期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小麦上涨56%,谷物上涨近30%,植物油同比上涨45%。世界银行统计模型显示:全球食品价格每上升1%,就会有近1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中。截至2022年6月,全球有3.45亿人因饥饿挣扎在死亡线上,创下新高。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的最大粮食危机…… 近日,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访谈时,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指出,全球化危机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全球金融资本演变造成的;而中国的农业政策,到了一个必须再突破的节骨眼上。本期专访节目于8月1日在凤凰卫视客户端首发,授权国仁乡建团队剪辑发布。01全球化危机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全球金融资本演变造成的吴小莉:所谓的 “二战之后最大的粮食危机”会发生吗?温铁军:疫情爆发后,全球化最大的挑战是供应链,或者物流中断。全球化危机条件下的粮食安全,是全球物流链受到直接冲击所导致的。但是疫情影响不是长期性的,关键的长期性影响是连续性大规模增发货币,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为面对疫情爆发后的经济下滑,西方发达国家现推出量化宽松,大规模增发货币,严重冲击了大宗商品市场,这一轮量化宽松造成了粮食价格翻倍上涨。当金融造成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粮食价格,尤其是国家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小麦,价格成倍上涨的时候,很多进口小麦占比较高的国家,就会陷入饥饿,随之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事件。我们看到国际局势的演变,不应该只从产销角度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国际局势的演变过程是全球金融资本演变所造成的。02粮食不安全的根源,跨国公司大规模将农地资源殖民化吴小莉:您从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先后调研四十多个国家的乡土社会,当时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温铁军: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全球化成为世界主流,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控制大面积农地资源,以推进大规模单品生产,如“香蕉之国”厄瓜多尔,“咖啡之国”哥伦比亚,到处都是上万公顷的大种植园...
2022 - 11 - 04
防止国际金融资本“割韭菜”,中国需要一种生态化货币供给方案杨帅|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温铁军|海口经济学院特聘教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本文原载于《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1期,原标题为《货币“回锚”:新发展理念下一种货币供给生态化转型方案》,为阅读方便,有删节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当前,全球化危机和疫情冲击的双重作用,客观上造成全球产业重构与西方新冷战地缘政治相结合,从而对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本着“底线思维”,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了全面推动这个重大战略转型,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格局就需要构建独立的货币发行机制和充分的货币政策空间,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保障,也是更好地抵御外部风险,更加积极地发挥国际大循环作用的前提。但在过去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条件下,我国事实上形成了“外储发行+土地吸纳”的货币发行和地产资本扩张的制度性关联,已经引发诸多问题。比如,过度依赖外汇占款发行,会削弱央行调控货币的自主性,被动“量化宽松”增发货币创造过量流动性进入房地产行业,造成脱实向虚等。货币发行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央自2015年以来针对性地提出工业、农业和金融三大“供给侧改革”,三者整合起来方能事半功倍。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转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重要发展理念的背景下,笔者建议以“两山”新理念来统筹金融与农业两大供给侧改革,探索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实现空间生态资源的价值化,让货币“回锚”到生态资源价值化的“三级市场”之中,使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发行货币和吸纳货币的新空间,...
2022 - 11 - 03
近日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增加到8.28亿人。应对全球多变局势,通过落实“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更加凸显。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大食物观”?它的技术路径和配套政策有哪些?在当前食物消费现状下,如何推动居民膳食结构优化?未来食品又将展现怎样的前景?本期对话邀请到张合成、陈萌山、陈坚、王加启四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就贯彻大食物观等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对话嘉宾   in no particular order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李丽颖 杨瑞雪01 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是大食物观的立足点,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Q主持人:俄乌冲突加剧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更加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食物观的战略价值。我们如何理解“大食物观”,它的深刻内涵是什么?陈萌山:从农业资源禀赋看,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全世界近1/5的人口,注定了我国粮食和食物的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依靠国际市场来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将更加困难。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看,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是在口粮安全和能量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营养素供应的安全。告别了吃不饱饭的历史,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吃的问题上就是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供给。面对这一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食物观,就是要放眼整个国土资源,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依靠现代科技驱动,通过广泛开发国内食物资源,来拓宽食物来源,增加食物总量,在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基础上继续发力,游刃有余应对国际新变局。在新时代,大食物观的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食物的生产结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逐渐转变以传统米面为主的消费习惯,更加青睐丰富多样的肉蛋奶、菜果鱼等副食,大食物...
2022 - 11 - 03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旨在解决乡村人才和科技瓶颈的重大举措,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当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乡村人才引育和科技的迭代升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实践途径。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具有时代意义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大量适用人才、技术直接对接三农、服务三农,创新了适合三农发展的人才供给模式和科技“双创”机制,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依然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为共同富裕做大“蛋糕”补齐乡村人才和科技缺口,解决全面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可以拓展乡村人才、科技供给的类型和广度,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补短扩面,有效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为共同富裕做好“蛋糕”提供创新型人才和科技,解决三农发展中的不充分问题。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可以提升乡村人才、科技的层次和水平,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提质稳盘,有效解决三农发展中效益、效能的不充分问题。三是为壮大集体经济提供系统性人才和科技,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乡村人才、科技的链条和体系,支撑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创设农民参与农村产业的路径和载体,共享发展成果,有效处理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乡村科技迭代升级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乡村人才和科技的供给在专业广度、层次水平上尚有不足,系统性尚要提升。因此,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迭代升级乡村人才和科技的类型、层次和体系。一是从集中在第一产业投放特派员人才向一二三产业拓展,加大深度开发乡村资源的科技供给。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类型应从单一...
2022 - 11 - 03
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3日对外公布,明确了乡村建设行动的路线图,确保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中央农办负责人表示,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如期完成,村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制定出台方案,对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据介绍,方案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可概括为“183”行动——“1”就是制定一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8”就是实施八大工程:道路方面,重点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供水方面,重点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能源方面,重点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物流方面,重点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信息化方面,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综合服务方面,重点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农房方面,重点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3”就是健全三个体系,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
2022 - 11 - 03
黄承伟(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 上图为作者近照   摘 要深入研究乡村振兴面临的理论前沿问题,准确回答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之问,为全面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对于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现实性意义。文章系统梳理阐述党的新时代“三农”工作创新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并以此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和脱贫攻坚精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理论思考、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意涵、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议题、乡村振兴的动力论、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框架、国际乡村发展理论与战略的演进、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论纲等分析了共同富裕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深化研究的10个理论前沿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理论认识,从10个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理论前沿问题;发展方向本文来源:黄承伟.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及发展方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1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且,“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高质量实施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事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事关民族复兴大局,事关丰富...
2022 - 11 - 03
提  要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从客观必然性、方法论价值、改革创新重要路径、多重功能四个方面系统阐述示范创建的理论逻辑。从凝聚共识、明确目标要求、统筹推进三个维度重点分析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的推进路径,特别是以开展示范村创建为例,从特色产业发展兴旺、村庄美丽生态宜居建设、弘扬美德乡风文明、农民稳定增收生活富裕、村级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党建引领治理有效等六个方面,全面阐述组织开展示范村示范创建的路线图。在此基础上,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从强化示范创建的责任落实、强化示范创建的基本遵循、强化示范创建的过程管理、强化示范创建的监测评价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对于在全国开展的“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 键 词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理论逻辑;推进路径正 文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是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系统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复杂性、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各地近年乡村振兴实践的初步成效,决定了开展示范创建推动全面工作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的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中央的要求指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明确了示范创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示范创建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也明确要求,结合“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
2022 - 11 - 03
水产品是重要的农产品,也是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我国水产品年产量多年保持在6500万吨以上。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6690.29万吨,比上年增长2.16%。水产品主要来源于养殖和捕捞,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60%左右,水产品养殖产量和捕捞产量比例达到81∶19。新形势下,做好水产品稳产保供,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大食物观对渔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其中,践行大食物观如何准确把握好渔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渔业发展还有哪些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本期对话邀请包振民、陈松林、刘家寿三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就践行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等问题进行探讨。对话嘉宾   in no particular order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01 确保水产品持续供给仅仅依靠现有的池塘、近海养殖远远不够,要放眼江河湖海,拓宽水产品来源,在集约化养殖污染可控的前提下,江河湖库的网箱养殖以及深远海集约化养殖是未来水产品供给重要的增长点Q主持人:“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实际上就是通过高质量发展渔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水产品,巩固、优化、拓展渔业生产空间。这对渔业发展有何启发和指导?包振民:水产品是高质量的蛋白质,富含人体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我国水产养殖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水产养殖业起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其主要标志是人工育苗的突破和人工饲料的研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广大渔民和水产科技工作者开创了发展高效绿色的中国水产养殖新模式,这就是淡水养殖以草食性、滤食性、杂食性鱼类为主,海水养殖以贝、藻类为主的低碳足迹生产模式,被誉为最高效的动物蛋白生产技术之一,使我国养殖业在“双碳”发展战略中蹚出一条新路子。发展水产业,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关键是要用系统的、整体的...
2022 - 11 - 02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非遗保护传承创造了新机遇,经过岁月淬炼的乡村非遗正被人们重新认识,成为激活、振兴乡村的一股重要文化力量。8月25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将中西部地区成果显著、带动作用强的46家非遗工坊“搬进”会场,受到观众青睐。乡村非遗保存与发展状况如何?如何推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使非遗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民?本期对话邀请吕品田、谢亚平、赵罡三位业内专家进行探讨。对话嘉宾   in no particular order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余瑶01 非遗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发展非遗高度吻合乡村振兴的战略诉求Q主持人: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农村。农村有哪些重要的非遗?分为哪些类型?谢亚平:农村是人与自然最直接对话的场地。基于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融合性特性,非遗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较为广泛地代表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面貌。如四川省夹江县的竹纸制作技艺、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等,前者是村民谋生或改善生活的技能,后者对中国农耕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务院于2006年起分五批对我国非遗进行了收录与分类,共体现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这也基本囊括了农村的非遗类型。赵罡: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乡村非遗涵盖了非遗项目中的大部分内容,包含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尤其在传统工艺中,纺染织绣、服饰制作、编织扎制、雕刻塑造、家具建筑、金属加工、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食品制作、中药炮制、器具制作等工艺门类多集中在乡村地区。Q主持人:我国农村非遗项目保存和...
2022 - 11 - 02
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特色乡村文化建设,民间文艺传承,乡土文艺团组发展……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专门拿出一小节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重点规划和部署。此前,六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当前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引导各类乡村建设者更深入了解农民需求?如何使农民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既“富脑袋”也“富口袋”?是否有一些可供借鉴的探索和模式?本期对话邀请范周、丁亚冬、李新恺三位行业专家和实践者,一起探讨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对话嘉宾   in no particular order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郭芸芸 刘知宜01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具有高度开放性和融合性的产业形态,将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开辟新蓝海,为推动乡村产业深入融合发展提供新载体Q主持人:从乡村文化中挖掘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乡村特色产业,有利于乐农富农惠农。今年4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这一政策的出台,向社会释放了什么信号?范周: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决定了其在乡村振兴领域大有作为。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跨界融合的特征,和旅游、农业等其他业态能够广泛融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对带动地区就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等有重要价值,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富足。乡村振兴,文化不能缺位,文化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含义,不仅包含着产业层面对乡村振兴的物质和精神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包含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明风尚、村民道德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共同赋能。乡村文化建设需要以精神文明的丰富带动产业发展,进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推动农民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一个系...
455页次5/46首页上页12345678910...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