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政策理论
产品类别: 政策理论

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从比较视野出发, 把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稳态社会和游牧流动民族之间的长期互动、亚洲大陆气候地理的多样性等因素纳入思考, 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国家政治形态、文化延续性、乡土中国的低成本自治等的内在逻辑, 从而更充分地把握生态文明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意义。对于当下中国而言, 只有通过补短板、再平衡, 全面贯彻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 加强中央政府逆周期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基层政府夯实乡土基础应对软着陆的能力, 才能使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平稳。

中共“十九大”之后, 海内外都在讨论关于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一些新提法, 本文主要对两者内涵及其相关性做出阐释。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农业文明演化的决定性影响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 人类社会的变迁主要受到气候冷暖变化的制约。

竺可桢是民国时期学业有成的科学家, 新中国就任中国科学院的院长, 他在半个世纪之前中国人普遍相信“人定胜天”的时候就提出过历史沿革受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的论断。他提出的朝代周期理论在当时还未得到充分论证, 但却被近年来世界上对全球气候暖化高度关注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证明, 人们已经研究出了气候变化的长周期。只要把气候变化周期和人类发展变化周期结合起来就能发现, 今天的很多说法几乎都可以作为“八卦”来看———比如说商朝的陷落是因为商纣王宠幸妲己的荒淫无道。那么, 历史真实是什么?

人类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之中, 气候只要变暖, 就会导致农耕文明向北扩张;相反, 气候只要变冷, 就意味着游牧民族全面南下。人类不同生存方式的向南和向北的移动, 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化。

农耕文明在亚洲是灌溉农业, 人们要聚落而居, 需要大量劳动力共同劳作, 因此多子多福, 安土重迁。这本来不是一个负面的概念, 而是一种生态、生活、生产三位一体的农耕文化存在的方式。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宽阔的草原上一定是移动的, 逐水草而居就不能常住。一旦北方变冷, 地面冰雪覆盖的时候, 北方游牧民族就得全面南下, 抢掠农耕民族贮藏的粮食———同时还砍人, 把地留下来放牧牲口。不过, 由草原而来的游牧文化到山边就不走了。中华民族的农耕社会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因为游牧民族南下挤压农耕社会, 逐渐向南进入山区, 中原大族举家南迁, 进山进沟, 躲开了杀戮灾难。所以南方的大姓, 如广东的陈姓源于陈县, 福建林姓源于林县, 都能在中原找到根。

客观地看, 农业稳态社会和游牧流动民族之间是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每当气候暖化, 农业社会也会发生对游牧民族的驱逐。比如汉武帝逐匈奴于大漠以北之后, 匈奴部族事实上沿着亚欧大陆往西边去, 把欧洲北方部落向西南部不断地挤压, 进而西欧北方的日耳曼人被挤压进入了意大利半岛, 成为病入膏肓的罗马帝国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演化出东西两大文明早期互动的起因, 在于气候变化造成南北两大文明的互动从而导致世界发生了结构性改变。这些随着气候变迁研究而提出的人类历史演变的新假说, 仍然需要大量研究来证明。

为什么说气候冷暖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的研究和生态文明相关?因为, 生态文明本身就是由气候变化所形成的人类社会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生态变迁。中国东部的农业如何由原生农业不断拓展, 最后演变成了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次生农业?原因就是生态条件:人类最早是在亚洲大陆的两端形成早期农业的生产方式。

在亚洲西端是两河流域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约10000年前形成的原生农业, 伴随气候暖化而向欧洲拓展成为次生农业。因为西亚两河流域面积狭窄, 所以形成的是以单一作物小麦为主的食物体系。今天这个世界上, 由于西方殖民化扩张, 造成整个北美、南美乃至于整个澳洲、大部分非洲, 都以小麦粉为主食, 其根源就在西亚两河流域原生的小麦农业。

在东亚则是四河流域, 即江淮河汉, 也可以用“四河文明”的稻、黍、豆、桑四大作物来代表东方对人类农业文明的四大贡献。这主要是因为东方四河流域面积宽广, 又是沿着三级地理台阶而下, 且被五大气候带所覆盖, 所以东方农业在距今12000年前的起源之初就是多样化的。原生中国的农业品种占全球20-25%。但在向东北亚和东南亚拓展出去的次生农业地区, 则是稻米为主。

亚洲大陆之所以长期是多神崇拜, 多教融合, 可能与气候复杂变化之下农业资源丰富, 家庭男耕女织种养兼业, 村社能工巧匠、十业并举的多元化生存方式相关。例如, 重庆市北碚区有“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 这个陈列馆创办人家里有座小庙, 庙里面什么神都有。这个西南地区的情况, 与十多年前在河南看到的情况一致。这些现象说明本来具有多样性的农耕社会的民间信仰就没有西方一元论宗教所具有的那种极端排斥性。长江上游的巴渝山区如此, 长江下游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也如此。村内的公园也是什么神都有, 耶稣和穆罕默德在农民那里不对立, 都同样可爱, 这就是与自然界多样性协调一致的农耕文化中的多元崇拜。在亚洲东部儒家文化地区, 至今都是儒道释不分家, 与各方面的神都和平共处。

农业社会的多元性, 决定了人们精神信仰的丰富多彩。伴随近代西方殖民扩张, 单一神教强势传入中国, 内在地排斥民间多元信仰, 不断引发“教案”, 恐怕也有东西文化差异的因素。从万年农业的根上看, 人类文明大致分为两大类:西方是一元论的, 信奉一个绝对真理;东方是多元论的。

我们所讲的生态文明之多样性内涵, 正来源于在早期人类告别蒙昧进入农业的生存方式初立之时, 东亚多元化的气候地理环境派生了农业社会的多样性。这与西方文明在根源上就不同。

二、世界农业的异质性在西方殖民化扩张期间发生突变

欧洲告别蒙昧之初本来是在次生农业地区, 相比西亚, 形成的是次生文明———本来是在西亚两河流域周围形成的小麦为主的农业带, 随着气候逐渐暖化, 欧洲冰雪退去, 那里的次生农业文明逐渐形成。

此后, 罗马海盗文化长期捋掠财富形成的奴隶制的政治国家灭亡后, 欧洲经历了漫长的千年黑暗。其间没有完整意义的国家, 极易受到各种冲击。一场疾病或者北方维京人南下, 都意味着灭顶之灾。欧洲历史上多次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减少, 因此把那段历史定为封建主义。我们19世纪被西方列强打得晕头转向之际错用了欧洲封建主义概念, 把自己辉煌的几千年文明也说成是中世纪。其实欧洲因为中世纪以来形成的贸易逆差一直没有缓过来, 所以在因互相战争而造成筋疲力尽之后去抢西亚北非, 接着往美洲去捋掠, 就把罗马奴隶制移植于殖民地大陆。

概言之, 欧洲因长期的贸易和财政双逆差导致贫困, 那就要走出去捋掠。这一跨越大洲的冒险所形成的是奴隶制三角贸易, 贵金属白银流入中国。

直到十八、十九世纪, 中国一直是第一经济大国、贸易大国以及第一白银储备大国———占有全球白银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殖民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即欧洲人到了美洲和澳洲, 把在欧洲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带了过去。欧洲气候好、多雨, 基本上找不到灌溉农业的历史遗迹, 大多是“漫坡种地”。这种方式到了美洲和澳洲, 使得那里的早期殖民者占据的农场几乎找不到水渠灌溉模式。

所以, 亚洲的灌溉农业生产和聚落而居的村社制度, 在欧洲人复制的美洲和澳洲都不存在, 在欧洲人复制的非洲也不存在。当西方人占领了北美洲、南美洲以及非洲这些大陆的时候, 这些殖民地大陆主要采用了欧洲的生产模式, 开始了简单的生产力扩张, 即土地规模经营。

这套经验及其理论被我们照搬过来, 成为高校教科书。可中国出去得了吗?我在世界上考察了几十个国家, 开始去美国考察大农场, 没找到原住民做农场主。后来到了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 哪儿都找不到。为什么没找到哪个殖民化国家的农场主是原住民?为什么全是外来殖民者当农场主?殖民政府不给原住民财产证书, 只让外来殖民者去抢地盘, 然后把所谓合法的土地证书发给外来殖民者。殖民地的白人政权不会给印第安人发任何资产证明。因此美洲就演变成西方殖民者的大农场农业。这是靠大规模减少原住民人口而形成的规模化农业。

这种规模农业, 我称之为“农业1.0”。什么叫“农业1.0”?请问:在殖民化之前农业可曾被作为产业?什么叫做第一产业?没有殖民化, 哪有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历史?

欧洲农业的异质性, 其实也产生于西方人的殖民化。

随着殖民化的扩张, 欧洲向外大量迁移人口, 从而形成欧洲自身土地资源的相对宽松, 就从过去的所谓田园诗般小农村社, 转变成小农场经济。欧洲就形成了典型的殖民地宗主国的小农场经济。因为没有办法与其派生的殖民地大农场竞争, 所以宗主国小农场经济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绿色农业、市民农业、休闲养生旅游景观等农业。农业“三产化”率先在欧洲实行, 就变成了一种国际经验。又因为它是以市民作为农场主的一种农业, 也就是说农场不再由农民经营, 60%以上的农场变成了由市民经营。因此, 它的农产品消费者也会对外来农产品有强烈的排斥, 这是社会文化的保护, 而不是技术壁垒或是贸易壁垒。所以, 现在中国的农业生产尽管过剩了, 但凡向欧洲出口, 均遭拒绝, 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整个发展都是一种不人道的, 所以他们认为中国农业也没有基本的道义, 就坚决不买我们的农产品。比如, 鸡本来是飞的, 非把它弄在笼子里, 不讲鸡道;猪是聪明的动物, 非弄在狭窄的空间里面催肥, 不讲猪道。这是欧洲的一种社会文化。一般而言, 莱茵模式比较讲社会性。因此欧洲的绿色农业、绿色政党, 变成了欧洲的一种社会趋势。

这个由西方推进的殖民化过程, 实际上已经把世界农业分化为三大类:一是殖民地农业, 二是宗主国农业, 三是原住民农业。三种农业的形成过程不一样, 各自的政策和理念、运作经验也都是不可转换的。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政策制定者不了解农业模式发展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蕴, 很多人去美国回来就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像美国那样实现农业现代化。真有本事你先把中国人口大规模减了?

东亚农业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小农村社制, 这种制度完整保持下来的是日本和韩国。中央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候, 很多官员到韩国去学习新村运动。其实学来学去, 学到的是我们传统的小农村社制度。因此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承来, 多一点文化自信———那一套本来是从我们这儿传过去的。中国的原生农业乃“江河淮汉”, 东北亚那儿叫做次生农业地区, 整个农业的演化过程晚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到后来, 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也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此, 可以丰富我们对华夏文明数千年的积淀成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论断的理解。

三、东西方国家形态的政治文明之形成及其演化

当人们思考东亚“四河文明”和西亚“两河文明”形成差异化的文化传承时会发现, 在以农业形成社会生存方式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中, 只有中国的华夏文明一直延续着。相对而言, 古代埃及曾经是长期依存于多元化农耕社会而延续下来的, 但, 埃及作为国家形态延续了几千年之后, 还是中断了。

其实, 应该讨论的是中华文明作为国家形态长期存续的原因到底在哪儿?

把与秦汉同时代的西罗马地图拿来比较, 可以看到那是沿着地中海形成的环状帝国, 因为罗马是一个以占有奴隶制劳动剩余为基础而形成的商贸帝国。它的所谓自由城邦周围地区都是奴隶地区。上层社会直接占有奴隶劳动贡献的最大化农业剩余, 通过控制沿海的商贸城市来形成收益。所以, 罗马的崛起在于打败了与之争夺地中海贸易航路控制权的埃及和迦太基。这两个背后被广袤沙漠包围、人民根本无处逃生的国家逐渐失去了优势。罗马人首先征服埃及, 因为那是一个沿着尼罗河、靠绿洲农业生存的条状国家, 没有形成广大地域纵深防御的条件。后来征服了半岛型的迦太基 (现为突尼斯) , 这个国家也没有防御纵深。罗马人这才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商路, 达至鼎盛期。

罗马人最难征服的是迦太基, 历史上有名的“汉尼拔东征”, 其名将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军队曾经跨海打进了西班牙, 再翻过阿尔卑斯山, 进入意大利半岛, 就差不多要灭亡了罗马。但最后还是罗马打败了迦太基, 屠城之后70万人仅剩3万!

罗马帝国完成了对跨亚欧非大陆的环地中海周围的完全控制, 建立了因控制地中海商贸航路而形成的环形帝国。此后, 罗马因为再也没有敌人, 内部明争暗斗、骄奢淫逸而逐渐没有战斗力了;加上环形国家缺乏地域纵深, 没有防御条件, 加之其周边都是奴隶占据的地方, 奴隶不可能替罗马人打仗, 于是最终被蛮族从罗马核心区给灭亡了。从此, 欧洲长期没有大一统国家, 进入成千上万个小邦林立的“千年黑暗”的所谓封建制时期。

在东亚, 国家基本制度不同于欧洲:一方面是农业立国;另一方面秦汉帝国是饼状的, 有用于防御的地域纵深。

现在我国提出重新认识小农经济, 因为小农村社制将长期存在。历史上的小农村社制度是和东部太平洋季风降水的不平衡从而迫使中国人建设水利系统高度相关的。中国地处多个复杂气候带, 要想形成农业的长期生产, 就一定要有水利。没有灌溉便不叫做田———也就是一块地上面有纵横的渠道, 由干、支、斗、毛构成的渠系而产生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于是, 村社的自治是以水利共享而形成聚落而居, 这与间作套种的农业管理又是高度相关的。几千年来, 我们不仅有因水利成村的聚落, 我们还有以水立国的德治传承。中国人都知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因治水有功而成为部落首领, 之后便把国家政权传给自己的儿子, 由此禅让制转变成了父子相传的皇权体系。

农业社会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为什么北方诸侯都得修长城?因为那时气候冷化, 长城是当年的信息传输系统, 所传递的主要是游牧部族骑兵南下的攻击信息———烽火台一路放烟火传递军情, 这才来得及利用地域纵深的条件组织抵抗。有人说, 为什么中国古人那么蠢?劳民伤财修长城挡得住敌人吗?这恐怕是不太了解古代社会。为什么秦要为全国郡县修驰道?那是便于调兵协防郡县政权。据此看, 世界上第一套对开双车道的高速公路, 即驰道, 就是在秦朝建立起来的。接着, 为了对开就得“车同轨”, 得罪了一大批“大马宽车”的旧贵族。为了从内地到边关都认识官方文件, 就得“书同文”, 也就引起了全国知识分子的愤怒, 于是秦始皇杀了一批文人。为了货畅其流就要“统一度量衡”, 那又得罪了商人……再加上大规模征集徭役修长城, 势必得罪老百姓。社会各阶层都被得罪了, 这是秦朝不仅“二世而亡”, 而且还至今被痛骂几千年的重要原因。

但是, 接着秦亡而发生的却是“汉承秦制”, 汉朝继续完成这个大饼状的、有战略纵深的帝国。历史上只要有大一统, 就能够抗击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 遇到气候暖化时, 农耕社会还能不断向北反扑。所以有当年汉武帝击匈奴, 把匈奴压到欧洲去了。而到唐代, 则先后灭了两大突厥。南匈奴和北匈奴是在汉代被消灭的, 东西突厥是被唐代消灭的。突厥哪儿去了?突厥西进形成著名的“突厥走廊”, 其中的一支向西南经略, 攻入了君士坦丁堡, 导致继承东罗马的“拜占庭”走向灭亡。东罗马及拜占庭不曾经也是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吗?却是被唐代打出去到了中亚、再转向西亚的突厥部族中的一支军队所击败, 最后走向灭亡。

中国以国家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中断, 取决于秦始皇当年构建的一个大饼状的、有地域纵深的、能够防御北方骑兵南下的广大空间。因此, 对照环形国家罗马的灭亡, 汉唐以来的中国统治阶级无不试图追回大一统, 形成一个地域纵深广大的国家。如果没有形成大国, 就会出现乱世, 乱到什么程度?西汉最强盛的时候人口达九千万, 到东汉末年三国两晋战乱之后, 只剩下三百万。

纵看历史, 没有一个广大的地域纵深的国家, 就没有不中断的历史文化传承, 农耕民族人口众多, 但分散的小农村社无法保护自己。亚洲大陆气候地理的多样性, 决定了中国的国家政治形态, 国家也是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传承的载体。

我们认识到, 由气候和地理所决定的生存文化内在的差异性, 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于精神信仰方方面面都有表现。据此可知, 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说明一个新时代的转型概念:坚持生态文明, 是中国五千年来历史演变的客观结果, 不是主观选择,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拥有多样性的生存方式, 包括社会方式、经济方式、文化方式。

进一步看, 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是沿着四百毫米等降水线修的。为什么?因为四百毫米等降水线以南以东, 是典型的农耕区域, 往北往西, 就是半农半牧区, 再往北, 则属干旱游牧带。所以, 从气候带所决定的两条线, 促使中国早期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国家 (state) 是什么?首先要有一个足够调控社会资源的权力, 其次就是对外作战的军队。战国时期, 六国都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压, 而在周朝封建制之下, 诸侯有私家军而没有国军。可是, 北方六国修筑长城必须调度人力和资源, 强大些的就自立霸主, 演变为封建诸侯, 因建立早期国家形态而自发地告别所谓封建制。

所谓封建制是什么?主要是分封, 帝王把自己的族人亲友全部封出去做诸侯。中国自秦汉以来实现的主要是郡县制, 也早就不“封建”了。当然也有个别朝代实行分封, 但是每次分封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秦朝郡县制以后差不多经过上千年的完善, 到宋代最终改为三权分立、科考取士, 形成以郡县为基本政权框架的、中央集中管理的国家体制。

据此, 我们认为, 中国并没有漫长的封建社会。只有夏商周约两千年是部落联盟过渡而成的封建制, 而到了周代晚期、秦汉大一统国家组建之后, 就已经告别封建进入统一, 成为了权力统一于中央的郡县制国家。

四、乡土中国低成本的村社自治成为国家政治的稳定基础

就下层社会的乡村治理而言, 与中央王权集中管理的上层制度有实质性差异。上层社会主要是通过郡县来实现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与协调, 而郡县以下的乡村, 长期是低成本自治的自给自足社会。

上层社会是官治, 下层社会是自治, 才能构建低成本稳定的国家二元体制。

因为乡村是一个自治社会, 它可以长期封闭性地自主存在。很多从古到今的案例告诉大家, 乡土社会实现自治是一个国家最节约成本的治理方式。如果一定要把官员体系安排到乡村基层, 要搞一个与正规城市同样的治理, 那就得支付很高的制度成本。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没有这样的成功典范。很多国家都已因治理成本过高而引发社会动乱。有的人动辄要求在农村建立现代法治, 真对吗?关键是谁来支付制度成本?且不说目前县级财政三分之二严重亏损, 很多地方占地套取70%现金用于填补把旧贷转为新贷的利息差额, 否则拿什么支付庞大的制度成本?

中共“十九大”报告不再强调村民直选, 而是强调由自治、法制、德治结合起来的有效治理。

治理与管理的最大差别在于:管理是自上而下的执行体系;治理是多种群体通过多元互动才能达到的稳态结构。信息的充分表达, 才能构成良治。今天, 大多数人研究乡村治理, 其实是以管理概念为核心, 最终落实到建议上无外乎是加强规范法制。具有强制性的法制难道是治理吗?当然不是。治理是因地理、气候等多样性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多样性, 通过这一自然多样性形成多元化群体基础上的经济文化活动, 形成结构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20字方针就是针对此的。

中国下层社会长期存在良绅自治, 其中“文”与“治”一般是一体的, 维护文明的一定是良治。没搞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治能形成文明吗?“十九大”提出的“20字方针”, 可以理解为“三生” (生产、生态、生活) +“文治” (文明、治理) 。这和我们开展的生态文明试验及长期以来的乡村建设实践的内涵, 都是高度吻合的。据此, 怎么理解以生态文明内生多样性来构建我们的“三生+文治”, 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搞“三农”研究的人应该关心的。

自古以来, 当我们形成国家的时候, 当秦汉从封建制演变成一个郡县制国家的时候, 乡村作为稳态社会的基础结构, 与之共同形成了农业社会的二元治理, 上层社会叫官本位管理, 下层社会叫乡村自治。

五、化危为机的投资拉动与三大差别再平衡

生态文明作为新世纪战略转型方向确立以后,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成为了主要矛盾。所谓不平衡、不充分, 在中国主要表现为三大差别, 即沿海与内地的差别, 城乡之间的差别和贫富之间的差别。

1985年, 笔者曾经沿黄河走过四个多月来实地调研考察。因为在1985年中国政策界的一部分人强调梯度发展理论, 那意味着“差别”扩大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为的。在此之前, 中国内陆的发展其实是有特殊条件的, 比如重庆、贵州、四川、陕西等都是当年国家三线建设投资的重点地区, 大量的国家资本流向中西部。但在1985年走向另一个极端, 人为地确定要按照梯度理论推进不平衡———先发展沿海一条边。

当时我的批判性还比较强, 中国这么大怎么可能只发展沿海一条边?那时候提出的不同意见是, 中国应该是“π形”战略, 除了沿海一条边以外, 还有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我原本的想法是能够把长江黄河都跑下来。当时我就组织了一个摩托车队, 从青藏高原, 沿着黄河一路跑了八个省两万多华里。这样做其实是想向人们说明我国地大物博, 不能只是单边式的不平衡发展!

当然我们的努力没奏效。中国沿着不平衡发展模式去追求短期的快速增长!如今看, 既无可厚非, 也没有对错。因为它已经成为过去了, 现在基本实现了区域再平衡和城乡再平衡。这也是对中国坚持“四个自信”的经验支撑。

20世纪80年代我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搞政策调研的时候, 特别强调农民在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权。诚然, 那个时候中央政策也讲要赋予农民自主发展权利。所以那个年代出现过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市, 主要因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快于城市, 短短十年农村工业化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我们的教科书写着资本原始积累充满了血腥。请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化的时候有血腥吗?有人上访吗?没有, 连告状信都很少。为什么这里的资本积累静悄悄, 因为农民得到自主发展权, 自己解决非农就业。短短十年中, 农民自主工业化解决了一亿多农民就业, 带来了农民收入增长, 也带来了农民内需扩大拉动城市经济增长。那个时候, 可以说不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别。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政策调整, 其实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发展权利。

今天大家都谈土地制度, 也有很多人研究土地制度, 请问有多少人研究过80年代土地制度为什么有利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高速增长?因为这两种高增长, 所以在1998年中央文件总结20年农村改革经验的时候指出, 农村改革是党领导下的农民的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家庭承包;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城镇化。今天研究改革的人, 还有几个人自觉把1998年的“三中全会”文件当做改革经验归纳呢?很少。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只有西方制度转轨———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全球化, 难道真有按照这“四化”成功进入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么?作为当年的政策人员, 其实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在干什么。

这里只是说明, 我们确实有过内需拉动型增长, 有过城乡平衡的发展。

城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 是90年代政策导向下所发生的问题。所以我才很无奈地强调, 这不是农业问题, 而是“三农”问题, 核心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权利。这个建议与90年代的主流思想不一样, 我就及时转型去读在职学位, 做学术研究和国际项目, 争取发表文章, 为自己造点学术积累。

有过80年代提出到90年代实现的区域不平衡发展, 也有过80年代之前的区域平衡发展, 但这都不仅是客观的, 也带有主观因素, 所以才有后面的艰难调整。

因此, “十九大”说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是主要矛盾, 其针对性很强。

政策的发展随着事物客观矛盾性质的不断演化而不断做出调整, 这才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十九大”报告的最新思想关系到中国能不能引领21世纪的发展导向, 进一步尽我们应尽的国际责任。

所以, 战略调整、结构整顿, 应该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因为当今中国的问题除了大家常说的债务过高, 污染严重之外, 还实际上面临着第二轮生产过剩问题。

第一轮的生产过剩已经过去了。对此提出政策建议者是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 他早在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就明确提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叫“双重过剩 (生产和劳动力过剩) 条件下的恶性循环”。所以, 40万国企倒闭, 四千万国企职工下岗, 就是那一轮生产过剩所形成的代价。这个代价谁承担了呢?城市产业工人和农村农民。

那一次危机应对, 主要是靠林毅夫以及马洪、陆百甫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政策建议。中国主管经济政策的官员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从1998年开始的强力调控, 中央直接用财政增发国债, 以国债来拉动投资, 以投资来稳定中国经济增长。

对第一轮生产过剩的应对措施不仅有效, 而且还调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1999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总投资3.6万亿, 接着2001年起步的东北振兴总投资2.4万亿。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继任随后推出中部崛起政策, 政府投资都是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大调整。

不过, 1998年中国正在推进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这时候, 中、农、工、建四大行出现三分之一以上坏账, 银行没钱怎么办?中央直接增发国债支援基建投资。例如西部大开发投入的3.6万亿中, 三分之二是国债投资。

西方很多人对中国体制不满意, 国内很多人也跟着唱和;可是, 如果没有这种相对集中的能力, 我们无法度过那场危机。很多人都说, 东亚金融风暴危机直接影响中国, 中国怎么能够幸免于难?其实本来不应该幸免, 因为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国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外需拉动型增长, 突然外需陡然下降, 立刻跌入危机。所谓中国经验, 不外乎就是政府逆周期调控“直接出手做多”。类似的应对危机的做法, 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用过, 而且采用后的效果非常显著。在那一场世界性的大危机中, 欧洲所有坚持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全垮了。罗斯福的宏观调控, 直接用国债上内陆基本建设投资, 私人资本停掉, 私人银行停掉, 就是政府直接出手干预。当罗斯福这样救了美国之后, 他给自己定义为“新国家主义”。

第一轮生产过剩危机, 我们化危为机就靠大规模的政府投资, 结果呢?中国形成了区域发展的再平衡趋势。比如重庆的崛起———如果没有国家大规模投资于山区的基本建设, 重庆经济怎么可能起飞?现在重庆不仅是西部而且是全国GDP增长速度的领跑者, 依靠的还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投资。

另一方面, 自从2003年中央强调“三农”问题是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来, 国家于2005年启动了新农村建设, 至今已经投进去十几万亿, 针对的主要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除了像重庆那种大库区、大山区等地区不少贫困问题还没解决外, 全国农村中百分之98%至99%的地方行政村实现了五通 (路、电、水、气、宽带) 。中小企业现在纷纷兴起。如果说过去让农民放弃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他可能很高兴。那现在呢?劝他放弃农村户口则很难。很多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是大量城里户口的人纷纷回村去要求返回农民身份, 获得农村户口。

中国在90年代末期遭遇第一轮生产过剩的时候, 采用国债投资拉动增长, 实现的是区域发展平衡战略。也就是说, 对于生产过剩危机, 中国直接的调控手段是政府出手做多, 而不是放任市场做空。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国版。

国家基本建设大规模投资带来的后果, 是所有的实体性资产大幅增值。同理, 国家大规模向农村大量通路、电、水、气、宽带, 农村过去所有不计价的资源型资产随之水涨船高, 全部计价升值。比如过去山上长了一棵好树, 地里长了一田好油菜, 只是个别背包客跋山涉水来看, 有价格吗?没有。现在农村实现“五通”了, 城里消费者开车来消费美景, 于是景观农业就值钱了!但过去乡村是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的资源, 而不是价值化的资产。如果城里人来农村喝山泉水, 乡下水值钱了;吸山里的清新空气, 山区空气值钱了;上农家乐食宿消费, 农民住宅值钱了。现在中国投资基本建设造成真正大规模增值的是实体性资产 (physical property)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投资以前, 农民的地产只有十万亿左右, 而现在100万亿都不止。资产大规模增值使得每一个拥有资产的人包括下层社会的农民, 手里的资源性资产都具有增值空间。

实体资产增值带来另外一个机会, 即中央政府据此大规模增发货币:一方面是随着国际贸易和国外投资的增加, 带动对冲增发;另一方面, 随着资产增值和增值过程中交易大量发生, 实际上也在拉动货币化, 而货币化产生的铸币税收益归了中央政府。因为中国是一个本币不对外开放的国家, 除非外汇是生产投资, 否则不得直接进入来炒作中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这点值得注意:恰恰是因为不开放本币、不开放资本市场, 从而造成了中国自己的金融资本崛起。中国金融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 世界大银行排名中, 中、农、工、建全在前五位。

只要是中国人, 有谁相信中、农、工、建各大行会破产呢?绝大多数不相信。为什么?是因为占据世界最大规模银行前五位的中、农、工、建四大行资本金的80%以上是国家给的, 四大行背后是国家信誉, 因此能承担长期负债。国家金融资本有很多值得批评的地方, 但有一条, 它是稳定的。如果它破产, 意味着国家信用破产。

1998年当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 我国中、农、工、建四大行全都是1/3以上坏账, 按说大大超过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这在任何西方国家都必须破产, 但在中国没破产, 中央一条政策, 把所有不良资产全部划出来组建四大资产公司去处置, 使得银行债务归零, 财政部下属的中央汇金重新注资满足巴塞尔协定的要求, 然后把它推进股票市场去融资, 这就是中国应对危机的办法。

总之, 当中国加入全球化的时候, 怎么才能让这个最大发展中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中央政府逆周期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基层政府夯实乡土基础应对软着陆的能力。所以我们现在就要补短板, 再平衡, 从工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 进一步过渡到全面贯彻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这些国家重大战略。这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精神体现。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1期


相关产品 / Products More
  • 发布时间: 2021 - 09 - 21
    2021年9月8日,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信阳内置金融村社之家、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征求意见稿)》线上座谈会”,来自四川、浙江、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广东、辽宁8省和重庆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积极参与,充分发表意见。9月12日,活跃在三农界的5家公益组织和研究机构联合起来,支持乡村基层共同发声,期望持续起到连接政府部门与基层的纽带作用。五家发起单位汇总整理了座谈会前后征集的所有意见,形成了一篇意见报告和一份条目修改建议附录并呈报财政部。本篇是意见报告。报告揭示了当前政府赋码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乡村多样化的集体经济性质的合作社、资产管理公司之间存在的矛盾,以事实说明前者在大部分村庄并未运营,形同虚设;后者在多年农村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较成熟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及财务处理方法,可作为制定财务制度的参考。报告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根本在组织,组织问题不清晰,财务制度就立基不牢。报告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尚未出台,作为下位法的财务制度法律依据不足。对于村委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两个法人是否要事务分离和账务分设,是否要坚持“村财乡管”,是否要限制村集体筹融资渠道,报告列举了不同意见,建议制度规定要从实际出发,具备兼容性、可操作性,留有发展空间,方便落地执行。报告还对如何解决各地发展差异大影响...
  • 发布时间: 2021 - 08 - 18
    专家名片:温铁军:著名“三农”专家,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乡村振兴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海口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曾长期在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原农业部、原国务院体改办等单位从事政策研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在中国以举国体制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赋予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地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是与中国新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要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的不同于资本主义一般生产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一、共同富裕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必须具有高于经济理性的政治理性和国家综合安全理性,坚持高质量发展及共同富裕的正确政治方向。凡是追求现代化并被纳入全球化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不可能像先发国家那样对外转嫁成本,大都会落入制度成本大于制度收益造成的...
  • 发布时间: 2021 - 02 - 27
    编者按:2月23日,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共同举行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宣讲活动在重庆日报新媒体矩阵平台“乡村振兴大讲堂”开讲,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为题,进行了观点独特、角度新颖的讲解,150万人线上观看了讲座。我们摘录重点内容,以飨读者。此外,我们还采访了国内部分专家,剖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有效路径和实施方法。将三农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央一号文件开宗明义强调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指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这就凸显出三农工作是面对全球化挑战所必须的“练好内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建在2月22日新闻发布会中提到,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3000多万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农村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在未来不确定的全球化挑战和叠加风险中,三农对国家整体 安全的意义更加显化。在国家综合安全中,首先要强调的是粮食总量安全。除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更要强化农民和市民相结合的粮食安全责任,要在贯彻“省长米袋子”的责任到位进程中,构建起“在地化”的能够分担粮食生产风险和合理收益的城乡互助体系。其次要...
  • 发布时间: 2021 - 02 - 01
    0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议: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将部分扶贫政策整合优化为乡村振兴支持政策;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衔接2021年将是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确保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平稳过渡、有序衔接的关键之年。通过精准脱贫攻坚战,我国已实现了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取得决定性胜利;然而,对已脱贫地区而言,脱贫摘帽后乡村内部发展的差异性仍然存在,要全面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是我国高质量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更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2021年,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采取以下几方面重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注重帮扶政策的延续性,因地制宜设立巩固脱贫过渡期,构建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注重将脱贫攻坚阶段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民生政策,将针对贫困户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帮扶政策转变为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常态化扶持政策,拓展政策普惠性。二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加强对已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支持力度,注重将脱贫攻坚期间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策,结合各地发展新阶段的实际需要,将部分扶贫政策整合优化为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三是高效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衔接。推进攻坚工作体系向乡村...
  •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7
    编者按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一周年之际,川渝两地该如何高质量唱好“双城记”,进一步掀起合作发展新高潮?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  温铁军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乡村振兴中心主任。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战略调整的产物。成渝两地的工业化原本是外面“飞来”的。”  “成渝两地具有南下“纵向整合”中南半岛、进一步战略前出到南亚次大陆东缘、撑住海上丝绸之路软肋的独特的区位经济优势。”  “成渝两地要推进纵向整合而不是横向整合,发挥各自的工业优势,做到错位布局和差异化发展。”  “成渝两地要以城乡融合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借鉴浙江各地包括安吉活化乡村资源产权交易的经验,运用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改革创新中,实现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化。”  “成渝地区尤其要对现代农业产业在内的“绿色产业”做结构调整,以“绿色生产方式”作为农业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实现城乡生态化融合体系的营建。”  “要建立地市政府与...
  • 发布时间: 2020 - 12 - 30
    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这其实主要是一个城镇化的专题。一、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不是城市化或者简单的城镇化我们首先清理一下概念。大家知道前面这个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我们是在新时代,把过去的城市化发展、城镇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等,最终演化成了城乡融合发展这个概念。在10月29号发布的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即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的文件中,更多强调的是“城乡融合”,而不是以前的老的比较体现发展主义的概念,就是讲“城市化”,或者简单地讲“城镇化”。其实这些概念每一个对应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差异甚至是比较本质性的。大家知道,“城市化”对应的英文概念叫做urbanization。那“镇”,就是我们提出的“城镇化”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概念,如果一定要变成英文,就很可能被人认为是 Chinglish(中式英文)。那我们怎么翻译“城镇化”呢?城镇化当然不是城市化。“城镇化”可以字对字地,用所谓信译翻译成townization或townshipnization。它就不是一个urbanization的概念,因为urban主要指的是城市,城市另外一个概念叫city,纯粹指的是“市区”的概念。所以当我们讲城乡融合发展的时候,就应该说,它既不是过去的那个城市化——urbanization,也不是过去的城镇化——townization,而是一个叫做urban rural integratio...
  •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8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贫困状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当前,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亟须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此,可以加强对农村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让农村低收入群体普遍受益。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提高农村生产要素报酬。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获得应有报酬,让农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社会性流动渠道,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产业是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前提。实现产业兴旺,需要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让农民共享乡村产业发展成果,...
  • 发布时间: 2020 - 11 - 19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 厅(局、委) : 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发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我部拟定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章程( 试行) 》,现予以印发。请各地参照本示范章程, 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或完善其章程。农业农村部2020年11月4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 行)本示范章程中的〔〕内文字部分为选择性内容,内文字部分为解释性内容,或……部分为补充性内容。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年月日成员大会通过。〔年月日成员大会修订通过。〕)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为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集体经济发展,规范集体资产管理,维护本社和全体成员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社实际,制定本章程。第二条本社名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组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社。本社法定代表人:【注:理事长姓名】。本社住所:。第三条本社以维护集体成员权益、实现共同富裕为宗旨,坚持集体所有、合作经营、民主管理,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享收益的原则。第四条本社集体资产包括:(一)本社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资源性资产;(二...
  • 发布时间: 2020 - 11 - 12
    为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畅通资本、人才、服务下乡通道,推进“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现就我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如下措施。一、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1.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扶贫工作队员自愿长期扎根基层。对驻村满三年且所在村新增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于全省行政村前30%的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扶贫工作队员,符合条件的,派出单位一般应当给予晋升职务职级或进一步使用。从驻镇村第三年起,享受就医绿色通道政策。2.允许主要从事科技创新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下乡领办、创办、兴办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可以知识产权、资金等要素入股、参股,获取股份收益。离岗创办企业申请应经所在单位批准,期限不超过3年,期满后创办企业尚未实现盈利的可申请延长1次,延长期限不超过3年。为集体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3年期满后返回原单位的,根据岗位空缺情况和人岗相适原则安排工作岗位,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3.支持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符合条件的退休下乡人员实行“清单管理”。对下乡连续工作5年以上且为所在村集体收入年均贡献达60万元以上的,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由所在行政村授予“荣誉村民”称号,并奖励一套乡村人才公寓。市县和乡镇党委、...
  • 发布时间: 2020 - 10 - 18
    9月17日,温铁军教授在全球大学南南大讲堂讲述了“两个大循环的故事”,国仁乡建B站同步直播。温老师认为,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都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影响而客观发生的演化过程。没有理论上的对错,只有过程中的成本、收益与策略,我们需要讲好这个中国故事。讲座由国仁乡建社会企联盟理事长严晓辉博士主持,以下是文字实录,已经讲者修订。两个大循环的故事主持人【严晓辉】:今天晚上温老师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两个大循环的故事”。老子说“周行不怠”。周行是道,是大道,所以循环是世界运行的根本。万物的运行,都脱离不了这个循环,也停不下来”。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大循环,它并不是一个什么新的事物,也不是什么创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事物运行的基础规律。一般来说,越是基础的,越是在底层发生作用的这些规律,我们越是习以为常,越是感受不到,意识不到。但其实这些都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在经济领域,最近热议的国内国外两个大循环也是如此。也得遵循道所给定的规律。因为它太根本,我们平常不拿出来讨论。只是到了今天,在各种危机和压力底下,重新强调了这个说法,并且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内循环的说法,现在对它的强调本身,首先揭示了过去几十年我们以外循环为主,一心向外看,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经济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比如:我们以低廉的国内的劳动力价格,以很多人12小时的工作,包括996的方式,牺牲国家的生态资源环境,同时大量地...
  • 发布时间: 2020 - 09 - 26
    关于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20〕13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人居环境、农村供水、村内道路、文化体育等村庄建设项目量大面广,投资规模较小,技术方案相对简单,建设内容较为单一。对于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小型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批内容,改进审批方式,有利于提高审批实效,节省报批成本,加快项目推进实施,有利于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尽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现就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提出以下意见:一、把握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的基本原则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要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谋划,守好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村庄建设项目布局,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务实管用、便捷高效,结合不同地区和领域实际,出台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解决各方面反映突出的难点堵点;坚持依法依规、循序渐进,在法治框架下探索完善优化审批流程和审批内容,并为推进相关政策法规修订积累经验;坚持各方协同、创新模式,通过部门间信息联通和业务协作,构建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新型审批服务体系。二、明确简易审批适用范围根据《政府投资条例》,具有审批权限的地方投资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围绕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以及农村供排水、村内道路、...
  •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9
    引言:2016年乡建院协作树林召镇党委政府的乡村振兴实践,经过深度融合,“一个体系、两个平台、三个突破、四个升级”的乡村振兴架构初见成效。2020年8月16日—17日,由达拉特旗人民政府、乡建院联合主办“达拉特旗乡村振兴研讨会”成功召开,本文是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农村改革”项目首席专家徐祥临教授在这次研讨会上的发言。徐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享了他在树林召镇的学习感受,并提出4点宝贵建议。大家下午好,这是我从去年到现在第三次来到树林召镇,这次我谈一点感想。第一点:搞乡村振兴,要学好中央的顶层设计在达拉特旗旗委、旗政府领导下,树林召镇党委政府在乡建院协助下,做的这项改革是完全符合中央对于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不太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中央在2018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有个讲话,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中央是这样讲的:“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要搞乡村振兴,大家首先要学好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我这里给各位同志们,推荐三篇文章:第一篇是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讲话;第二篇是十九大闭幕的那年,2017年12月28号,中央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尤其重要;第三篇就是刚才说的2018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
  •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9
    引言:2016年乡建院协作树林召镇党委政府的乡村振兴实践,经过深度融合,“一个体系、两个平台、三个突破、四个升级”的乡村振兴架构初见成效。2020年8月16日—17日,由达拉特旗人民政府、乡建院联合主办“达拉特旗乡村振兴研讨会”成功召开,本文是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在这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温教授在树林召镇的学习中,产生了对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5点体会,值得诸位乡建人细细品味。今天的分享李昌平给的题目是让我们谈来树林召镇的学习体会,我就向大家汇报一些这两天的学习体会。1.做任何一件事情,要认真搞清楚再做先说第一点,第一个学习印象,是从咱们树林召镇的张栋梁书记那儿学到,他不仅把树林召镇的整个过程讲的很详细,条分缕析的,而且有一点是让我非常有感触的,就是为了把这项改革推进下去,他们这个镇的党委政府班子把所有的相关法律和文件政策都学了,并且是梳理出来,针对他们在操作这项改革过程中间可能遇到的法律障碍、政策障碍,都一一对应的去做了研究和解释,所以每一个改动的背后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政策分析工作。因此,我提醒在座来自各地的干部,这是重要经验,如果我们事先没有把相关的政策、法律等等研究清楚,没把它吃透,只说这事儿应该这么做,那应该的事情太多了……▲联合社章程讨论会上午有个年轻的朋友递材料给我,讲对土地问题如何合理解决的建议,其实说合理与否,当然大家可以各有见解,但你要想让你提出的这个分析能够得到实际...
  • 发布时间: 2020 - 09 - 11
    编者按 本文为2020年8月27日,由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国仁乡村振兴论坛——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工作专题研讨会”上,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国仁乡建社会企业联盟总顾问温铁军带来的专题讲座文字整理稿。大家好,其实我今天要讲的东西都是跟大家学的。来了战旗以后,首先跟陈锦部长(成都市郫都区组织部副部长陈锦)学了大家开座谈会(指8月26日下午“郫都区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研讨会”)讨论的一些问题,跟何院长(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执行院长何玉建)学了唐昌怎么能够变成一个大公园,跟高书记(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学了现在战旗村作为一个集体经济怎么能把租吃得多多的,怎么能让租值最大化。01什么是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就是收租经济刚在会议室跟大家讨论昨天会议(“郫都区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研讨会”)的要点,我通过昨天大家的讨论,将学到的东西归纳为一条:今天中央提倡搞集体经济,很多人不知道集体经济是干什么的,我告诉大家今天的集体经济主要不是搞生产,而是学会吃租。我今天早上跟大家说,你们想想过去在农业社会,地主是干什么的?是吃租的。除了收租他还干什么?地主至少是掌握了他这块土地上的生产情况,也就是信息,佃农能生产多少,哪些佃农适合种哪些地,应该给他配牲口,还是配农具等等,这些在传统农业管理上的管理责任是地主的。那再进一步,地主当时收租收的是实物租,打下...
  • 发布时间: 2020 - 07 - 15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从2017年开始,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历时3年,于2019年底基本完成全国清产核资工作。近日,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问: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是怎么安排部署的?全国农村集体家底有多少?  答:农村集体资产是亿万农民长期辛勤劳动、不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  2017年以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抓组织保障。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推进会议,中央和地方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6.7亿元,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抓制度建设。会同财政部等8个部门研究制定清产核资办法和报表体系,为各地部署工作提供制度规范。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上线运行。三是抓督导指导。明确各阶段时间表路线图,连续两年将这项工作列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督查重点,督促各地抓好工作质量。四是抓宣传培训。农业农村部共举办两次新闻发布会,开展25期专题轮训;各地采取进村入户宣讲、给农民一封信、播放宣传片等方式使政策家喻户晓。  截至2019年底,全国拥有农村集体...
  • 发布时间: 2020 - 07 - 03
    从近代史上看,1840年到1900年,中国从贸易盈余、财政盈余逐渐转变成贸易赤字到财政赤字,是导致清王朝的解体的内因。在列强分割控制的压力下,中国早期民族工商业不可能外向积累,只能加剧对三农的剥夺,其中主要是在外地主把地租货币化、用于城镇工商业的投资,引入金融资本恶化了对分散小农的剥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遂有毛泽东发动的农民革命。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遵从苏联理论体系,认为只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工业化大生产之后,才有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共产党才能发动无产阶级革命。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本土共产党人面对的恰是私人资本对三农的超强剥夺,农民革命势必爆发。上井冈山之后,毛泽东在山区剩余过少,不足养军的现实矛盾面前放弃激进的土地革命转而实行“斗土豪筹粮饷”,他的土地政策是与时俱进的“在地化”转变,因此虽然被中央批为右倾,但却支撑了弱小的革命军在井冈山立足。后来大量白区知识分子领导来到苏区搞左倾教条化,经济上照搬苏联制度,破坏了赣南苏区的经济,迫使红军去打外线。共产党是红色割据,地方实力派则是灰色割据,真正的白色区域是中央军;打外线的结果是把灰色缓冲区打掉,演变成红军和白军直接对抗。加之打外线就得扩红,就需要财政,没有财政来源就得增发货币,这就把苏区金融基础破坏了。所以,根据地先败于经济,后败于军事。这个时期可对比的是闽西傅柏翠的土改坚持了“平均地权、地方自治”的改良政策,即使红军退出了闽...
  • 发布时间: 2020 - 06 - 06
    每当中国面临重大危机,乡村都是危机软着陆的重要载体,如同这次疫情危机,只有乡村可以最低成本实现对疫情的群防群控。5月15日,人大国发院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讲坛”以“大疫止于村野:生态文明战略转型的由来”为主题进行线上直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温铁军深入分析了当前疫情扩散之下发生的“全球化危机”的客观规律,提出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大疫止于村野——生态文明战略转型的由来”。  最近西方世界对中国抗疫过程有怀疑和批评,因为批评和质疑太过强烈,反而把中国真实的抗疫经验掩盖了。  中国为什么能够有效地防止疫情?在防疫战斗的过程中,最低成本的防疫战场是乡土中国。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大约有60%左右的人口是农村人口,跨省进城打工人员占外出人口的大约60%。也就是说,大疫期间(恰值春节),打工者回乡居多,初算3亿左右的打工者中有1.6亿人是出省的,还有1.2亿人留在本省;几亿人流动使乡村变成了防疫工作的主战场。一个现实情况是,中国农村缺医少药,在村医生很少、卫生所几乎没有;在防疫资源聊胜于无的情况下,竟让疫情止步于村野。  曾经有个朋友看到这个讲座题目之后问我,可以说大疫起于村野吗?我回答说应该是大疫止于村野,虽然农村抗疫能力是最弱的,但是农村发生的疫情程度...
  • 发布时间: 2020 - 06 - 05
    第二章 自然人第五十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家庭承包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第五十六条 个体工商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无法区分的,以家庭财产承担。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以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户财产承担;事实上由农户部分成员经营的,以该部分成员的财产承担。第九十六条 本节规定的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为特别法人。第九十七条 有独立经费的机关和承担行政职能的法定机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机关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第九十八条 机关法人被撤销的,法人终止,其民事权利和义务由继任的机关法人享有和承担;没有继任的机关法人的,由作出撤销决定的机关法人享有和承担。第九十九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取得法人资格。法律、行政法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一百条 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取得法人资格。法律、行政法规对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一百零一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未设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依法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第二百六十条&#...
  • 发布时间: 2020 - 05 - 12
    编者按“三农问题”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三农问题”则是伴随1990年代激进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挑战,进入新世纪被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2001年以来的“当代新乡村建设”,即为缓解“三农”困境的多种尝试之一。过去二十年来,秉承“维护民生、促进联合、提倡多元”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个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先导的、社会各个阶层自觉参与的、与基层农民及乡土文化结合的实践性的社会改良试验,已经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从新农村建设、记住乡愁到乡村振兴,从食品安全、文化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到国家安全,二十年来,乡建人的时代担当从没有停息;从乡村建设、城乡互助到国际交流,从社会公益到社会企业,从人才培养、农民合作、工友服务、生态农业(CSA)、乡土文化复兴、乡村建设研究到乡村综合发展,二十年来,乡建人的社会探索从没有止步。为了记录新时代乡建历史,铭记这大地上的行动故事,传播乡建精神与经验,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新时代乡建二十年(2001-2020)系列专题文章,欢迎关注、参与!大家好,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乡建的实践过程中间理论联系实际所形成的理论创新。这也跟我进入六十岁以后到七十岁之间不断的带领团队一起开展各种课题研究所形成的这些创新性成果的归纳总结有关。我想把它归纳为五个方面的观点。同时在这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全的。但是,希望大家注意在我说观点之前先说一下我...
  • 发布时间: 2020 - 05 - 05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近期,部组织编写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现予以印发。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工作。今后,部将不定期向各地推荐成功案例,请你们组织市县积极探索创新,并及时总结报部。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20年4月23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第一部分 总体情况优质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做法作为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生态产品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特征,其价值实现的路径主要有三种:市场路径,主要表现为通过市...
  • 发布时间: 2020 - 05 - 01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各族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寄语,希望大家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关心,必将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同时对广大青少年树立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产生深远影响。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就一项教育内容专门发文,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 发布时间: 2020 - 04 - 25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作出具体规划,提出了五大支持政策和四大保障措施。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小编为您详细解读了此规划的要点。家庭农场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建设统一建设全国家庭农场名录数据库,不断完善数据库设施条件,逐步完善经营人员、经营规模、经营品种、示范评定等基础信息,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家庭农场名录信息采集、典型监测、发展分析体系。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家庭农场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建设小农户急需的通田到地末级灌溉渠道、机耕生产道路等设施,加快建设一批土地集中连片、基础设施完备的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自建或联合建设集中育秧、仓储、烘干、晾晒、保鲜库、冷链运输、农机棚库、畜禽养殖等农业设施。健全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做好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等服务工作。家庭农场能力提升支持家庭农场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产地初加工和主食加工,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提升绿色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引导家庭农场领办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积极与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与销地农批市场、大型商超合作模式,保障生产与销售渠道高效对接。加强现代化新技术、新理念在家庭农场生产全过程的应用,鼓励家庭农场发展设...
  • 发布时间: 2020 - 04 - 16
    城口县地处重庆最北端。走进城口,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山大、沟深、坡陡。我先后两次到城口调研,2018年去城口时就感到,这里的自然条件不适合搞规模化农业,要脱贫摘帽必须在贯彻“两山”理念上创新,推进“生态资本深化”的改革。  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我一直在研究空间生态资源开发和生态资本深化问题。城口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在于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围而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这个交通不便的贫困县,各级干部生态化转型意识清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明确,早已发展起县域生态经济。由此,西南大学与城口联合建立了深改试验区。  发展转型,首先要思想转变。面对脱贫攻坚这个党向人民郑重承诺的政治责任,城口县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发动干部群众打好生态牌,算好生态账,走好生态路,依靠生态富。  几年来,城口在“三变”改革中盘活农村空间生态资源,不论依托公司带动,还是村集体引领,在生态资源开发中都强调群众参与村域空间生态资源定价,通过重构乡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制度创新来实现资源资本化内生的“益贫性”,这也利于各地在探索生产发展型、资源开发型、项目带动型等多种模式的生态经济发展中实现了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君不见,一批“大巴山森林人家”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打通了特色农产品出山的高速...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29
    这是一次典型的因全球产业链断裂而发生的全球化危机  早在2月17号我做一个连线的公开讲座的时候就强调说:这是一次典型的因全球产业链断裂而发生的全球化危机!首先是因为疫情会阻断全球产业布局所依赖的产业链分工。大家都知道全球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是全球产业资本根据利润导向来形成产业的不同环节在全球的分布,跨国公司获取全球产业链的收益,却没有支付风险成本;那么,风险不断累积会因为任何一个偶然因素造成断裂!这次是疫情爆发而出现断裂。 因为疫情在多个工业化国家,包括原材料国家等爆发,使得原来按照追求利润导向的、风险偏好型的、而不是风险厌恶型的全球产业布局,当疫情陡然爆发的时候,这种巨大风险对全球产业布局造成了根本性的冲击。所以我觉得多数人以为在国内复工复产就能够延缓危机的的看法可能相对乐观了一点,至少是对危机的性质估计不足。由于多国相继爆发疫情,并且西方体制几乎没有阻断蔓延的社会控制能力。所以,任何单个国家复工复产都不可能挽救造成全球化危机的产业链解体局面。利用时间窗口把加工贸易型的粗放数量增长转向生态文明导向的空间资源开发  在这个关口上中国应该及时反思:此前过度依赖加工贸易型的外向型经济,属于粗放数量增长并且形成累积的风险。如果想有所调整,就应该及时转向国家已经确立的生态文明导向的国内空间资源开发,朝着贯彻“两山”理念提高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方向努力,而不是...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众所周知,县区以下乡村防控的主体是基层干部群众,这对乡村治理来说更是一次大考。值得庆幸的是,农村抗疫过程中乡土社会的优势得以发挥,有效阻断了乡村疫情蔓延。且在很多地方因疫情防控出现了乡村善治局面:基层干部、群众、社会组织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一些地方还形成了“村自为战”的疫情防控模式。应重视当前一些地方形成的有效治理局面,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重构社区治理格局。外部主体与分散小农之间的交易费用过高,是乡村治理症结所在。因此,必须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一要重塑村集体主体性,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个核心,发挥其在农村社区的领导作用。二要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发展,对农村老年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对于可以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社会组织应予以扶持和规范性引导,增强其为当地服务的能力。三要利用社区当前因疫情防控形成的协同治理局面,借机构建“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格局,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治理作用。其次,县乡两级治理要各有侧重。对于县级层面,必须树立基层工作导向。一号文件指出县级是乡村治理的“一线指挥部”,明确提出要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包村制度,就是为了让县级强化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有条件的县建议设立基层治理的...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28
    “国土空间规划”正面对两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一条是现有的架构不变,改造、扩充传统规划的“应用程序”,比如在城市规划基础上增加“三区三线”等一些土地管理的内容;另一条是另起炉灶,设计新的 “操作系统”,重建“应用程序”。显然,前一条技术路线由于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积累,无需迁移丰富的应用生态,相比之下要容易很多,但这种“容易”却是以难以执行新的规划任务为代价的。《论国土空间规划的架构》探讨了第二条技术路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我看来,架构重建并不一定更“难”,但却一定阻力更大,因为要放弃已有的经验,要学习全新的知识。但也只有逆流而上,才能达到成功的源头。——  本文作者:赵燕菁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2019年第12期精彩导读【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不是任何传统规划的延伸,需要按照“任务导向”,设计一个全新的架构。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从国家赋予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事权(“两个职责”)出发,从编制、管理、监督、公众参与到整个规划体系,都要服从于一个简单的“元规则”——自然资源保值增值。在这一规则之下,规划工作的基础是要依次从法律上界定“自然资源”的内容和范围、“全民所有”与其他所有的关系、自然资源“产权人”的权利义务。为此,国土空间规划要设计出新的制度和政策工具,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权利与义务。【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规划转型1、引言  当下国土空间规划最急迫的...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的通知国发明电〔202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现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3月2日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部署要求,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工作,分区分级恢复生产秩序,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特制定本指南。一、压实责任确保春播粮食面积(一)压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将做好春耕生产工作作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通报考核结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稳定在上年水平。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抓紧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到县,层层压实责任。(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要落实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统筹实施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推进小麦、稻谷、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稳定农民收益预期,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
  • 发布时间: 2020 - 02 - 29
    作者简介张孝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理事。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这次疫情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很多。我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得到的不能仅仅是应对疫情的社会治理如何搞,应对疫情的医疗科技如何创新。在这次疫情中,最需要我们反思问题之一,就是要重新认识中国乡村的价值。从这次疫情看,当大家都聚焦在城市人如何在前线抗疫情的时候,别忘记了,中国乡村和农民在疫情的大后方默默地做着贡献。No.1不能忽略农村和农民对抗疫情的贡献这次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正好是农民工返乡过年期间。目前中国有2.9亿农民工。据报道,中国有2.9亿农民工,其中近1.7亿农民工返乡,大约80%都回家过年了。在这次疫情期间,随着城市封城的同时,各地农村各自为政也进行了封村。同样两个封,有两个方面的是不一样的。一是农村本身就是自足体系,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其与城市相比,自足程度很高。春节期间,从人口分布看,至少一半人在农村,一半人在城市。但自从疫情以来,我们大量物质资源和服务等保障措施,主要是为城市服务。这不是我们的国家不关心农村,而是农村能够自我完成这些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农村的自足性,使当今中国在应对疫情上的成本降低了一半。可以说这是中国农村对疫情的贡献之一。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从武汉离开的这5...
  • 发布时间: 2020 - 02 - 23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做好乡村产业工作的总体考虑是什么?目标任务是什么?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正式发布了《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一起来看看!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的通知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精神,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政策、项目和措施落地,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奠定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基础,我部制定了《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2020年2月13日总体考虑做好乡村产业工作的总体考虑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精神,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为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目标任务做好今年乡村产业工作,在目标任务上,要力求取得“三个进展”:一是在延伸产业链上取得新进展。依托种养业,提升种养业,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
  • 发布时间: 2020 - 02 - 14
    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在2月5日发布的《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此,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当前复杂局面下,为了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战略任务,需要考虑把社会的创新能力引入三农领域。”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同时多渠道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温铁军则进一步指出,还要鼓励市民参与乡村的“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把社会参与式的创新能力引入三农领域,从而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有效手段。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过去没有预料到的” “一个现实情况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较为复杂的境况中,在此背景下,中央财政做统筹平衡的难度正在加大。”温铁军认为,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必须站在现实的经济背景下重新审视。 温铁军分析,当前面临两大复杂局面。一是地方财政支出能力受限,2019年全国的省市自治区财政都面临了新的挑战,继续维持原有的政府投入力度完成扶贫攻坚、生态环保、三农基础设施等建设和社会开支的能力,将很大程度受制于已经比较沉重的债务压力。二是经济下行压力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的短期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并不是主要问题,更为关键的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而现...
  • 发布时间: 2020 - 02 - 10
    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三、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五、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文件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党中央认为,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文件确定,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完成这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还有一些突出短板必须补上。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政策措施必须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如期完成任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
  • 发布时间: 2020 - 02 - 01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新型肺炎病毒仍在蔓延,防控任务依旧艰巨,确诊人数仍在增加,防控的重点,也从城市扩大到乡村。在1月26日国新办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官员表示,农村疫情防控要加强力度。事实上,从正月初一开始,越来越多的乡村就开始封村,拒绝外人进入,也劝阻本村人外出。然而,这一切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著名三农问题研究者温铁军说,“相对于17年前SARS流行时,今天的乡村,封闭能力变弱了,快速的城市化、撤村并镇等,使得农村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村民们的很多日用品甚至食品都要在市场上获取,这使得封村的效果打了折扣,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提升和保障乡村的防疫能力”。温铁军建议,要借此人人生命攸关的防疫工作来在乡村发动群众,形成社会参与式的、预防为主的医疗运动,在疫情缓解过程中推动医疗资源下移,“只要群众真正发动起来了,那些过去疫病流行时行之有效的措施,也都会逐渐挖掘出来。”相比17年前,乡村封闭的能力变弱了中国是人口大国,春节期间大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乡村。早在2003年“SARS”流行时,乡村的防疫就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温铁军说,“当时还有70%的人口生活在乡村,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防疫更难,事实上,那个时候,很多乡村仍然百业兴旺,大多数维持兼业化农民的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合一,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农户和村社是可以自主存在的,封路之后切断外界人员...
  • 发布时间: 2020 - 01 - 07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食利经济向吃租经济转换势态逐步显现。发展吃租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来落实农民的资源、资本、信用三大主权,提高农民的交易地位,带来利润和租值这两项收益的共建共治、共益共享。【关键词】食利经济  吃租经济  资本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如何推动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农民的金山银山?发展吃租经济,会提供解决办法。当乡村振兴成为长期国策后,各类投资纷纷涌向乡村,但“热投资”遇上了“冷农民”,资本排斥劳动,无法服务于劳动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其根本原因是农民的主体性一直未能有效落实,各类资源主权、资本主权和信用主权不在农民手里。共建共治,才能共益共享。没有得到主权地位,资产投资收益也就自然无法有效和农民分享。当资产的自然增值和社会增值逐渐成为收入主要来源时,经济形态正由食利经济向吃租经济转变。这就需要区分资源经济、产业经济和金融经济三类新型经济形态。长期以来,农民在这三类经济形态中,只能参与到产业经济形态中的一二三产业食利经济中,拿到微薄的产业利润和劳务工资。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考虑让农民参与到资源租和社会租的租值分配中。赋予农民以资源主权、资本主权和信用主权,才能让农民从被“微笑曲线”挤压到最低端的产业经济领域中释放...
  • 发布时间: 2019 - 12 - 26
    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就保持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以下简称“长久不变”)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方针政策,先后两次延长承包期限,不断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依法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是对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实行“长久不变”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强大生命力。承包关系稳定,有利于增强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保障农村长治久安。实行“长久不变”,顺应了农民愿望,将为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奠定更为坚实基础,展现持久制度活力。  (二)实行“长久不变”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需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巩固完善。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成功解决了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
  • 发布时间: 2019 - 12 - 26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2020年“三农”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明年“三农”工作成效。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精准施策,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要压实部门和地方政府责任,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农业农村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精准脱贫成效显著,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必须深刻认识做好明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坚决如期完成脱贫...
  • 发布时间: 2019 - 12 - 2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在实现养活、养好中国人的任务和目标上,成就卓著。同时,中国也为全球粮食安全、贫困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5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江西省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区,有哪些“三农”重大方针政策、改革实践和辉煌成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吧。1953年1953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同年10月,开垦边疆,屯垦戍边。1955年建成了现代农业大基地,农垦大军在黑龙江、新疆、广东等地的荒原野岭掀起了屯垦开荒的新高潮。1956年发布《1956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生产全面高产要求;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7年普及推广农作物良种;开展农垦改革运动,提高农业生产力;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至此中央和地方两级农业科研体系基本形成。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兴建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上新台阶1959年矮化育种取得突破,逐步实现了矮杆品种的熟期配套。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紧急指示信》,要求坚决纠正农村人民公社中的“共产”风,对扭转农村的形式起了...
  • 发布时间: 2019 - 09 - 04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全文如下。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第三条 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
  • 发布时间: 2019 - 08 - 17
    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自2001年起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至今十八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重庆区域统筹。在Cultural Studie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二十一世纪》《开放时代》《人民日报》等处发表文章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中国乡村建设脉络机制研究”等项目,联合主编《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面对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这一重大历史转型,近年来方兴未艾的返乡书写成为充满生产性与传播力的文化热点,其既因为主流文学影响力下降及非虚构写作的流行,还联系着“乡衰”和“城困”这种新的社会基础。在兴起的同时,充满内在张力的返乡书写在发展中还产生了“返乡体”“乡怨论述”“书写返乡”三种衍变。融合了“城乡视角”与“亲人视角”的返乡书写不仅是对书写对象的描述和书写者自身经验的呈现,还是城乡中国剧烈转型过程中复杂情感结构的折射。关键词:返乡书写   城乡中国   情感结构 近年来,有社科研究者基于历史比较与实证分析而指出,当前正发生着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这一重大转型。周立认为以下三个...
换一组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