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当代乡建
2018 - 08 - 14
吐地·艾力(新疆):男,1968年出生,新疆乌鲁木齐人,维吾尔族。新疆慧光民生可持续发展协会创始人。事迹简介:推动新疆公益环保,发展生态科技产业(8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cr.html 吐地艾力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作为新疆公益环保事业的引领者、践行者、倡导者,自2007年发起成立新疆慧光民生可持续发展协会以来,吐地·艾力组织了身份各异的50多位志愿者,在新疆公益科普、生态恢复、改善民生、水资源保护、社区协调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各项公益活动中,进行倡导和行动。具体包括:2008年—2010年,组织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和环保志愿者实施了“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及荒漠生态保护科技示范工程”公众倡导行动活动;2011年—2013年,团队在新疆且末县组织实施了“新疆防沙治沙防治荒漠化公众‘绿色中国梦’自然环境保护传播行动”;2014年—至今为止,组织团队志愿者在吐鲁番、托克逊县、麦盖提县相继实施了“新疆吐鲁番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能力建设项目”“托克逊县生态造林扶贫项目”“新疆麦盖提县贫困乡村少数民族扶贫与生态保护可持续生计能力发展项目”。通过一系列环保科普宣传、讲座、环保意识能力的培养、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可持续示范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乡村贫困人群的生计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促进干旱区土地保护,减缓土地退化,也使得新疆慧光公益,成为具有公益创业特色的社会企业。颁奖词:“感恩、回报、创新、发展”,这是吐地·艾力做公益的核心追求。自2007年发起成立新疆慧光民生可持续发展协会以来,吐地·艾力组织了身份各异的50多位志愿者,在新疆公益科普、生态恢复、改善民生、水资源保护、社区协调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各项公益活动中,进行倡导和行动。实现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乡村贫困...
2018 - 09 - 05
吴国先(四川):号吉羊贤士,男,1967年生,四川郫县红光镇人。成都文物收藏家,古陶瓷鉴定评估师,川茶文化研究者;现为郫县政协委员、农工党郫县支部支委,郫县民俗博物馆馆长。致力于古蜀历史文化和郫县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事迹简介:打造郫县民俗博物馆,再现川西农耕文化(15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e9k.htmlhttp://v.qq.com/boke/page/l/0/r/l0158wwmcsr.html(《吴国先先生同他的民俗博物馆》视频)吴国先先生是四川省郫县红光镇人,生长于农家,却对乡村的传统物件十分感兴趣,他潜心15年遍览周边农家院子、古玩市场,搜集近千件“土宝贝”,打造郫县民俗博物馆。2015年1月,博物馆对外陈列8个展室,免费开放。展品有近千件川西地区农民在不同时代所使用过的、大量的传统农耕生产用具、生活器具、手工艺品、民俗用品,还将历史上建筑空间的使用形式进行展示,如:卧房、堂屋、灶房,另辟地方陶瓷品展厅,较为系统地反映了蜀民耕种生产生活的历史脉络。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学艺术为载体,以川西林盘原生态院落为底本的民俗博物馆,正成为吸引各方“文人艺客”的“新磁场”。吴国先的目标是推动连锁乡村博物馆发展,建设美丽文化乡村。颁奖词:吴国先在十五年风雨兼程中,将巴蜀文化的热爱和坚持,汇成对文化个体的收藏,创办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以巴蜀地区上千件生产、生活品,见证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让蜀人在点滴中了解家乡,认识巴蜀,践行对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
2018 - 08 - 15
秦秀英(内蒙):女,农民,笔名“秀英奶奶”,1947年出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河套平原),著农事笔记《胡麻的天空》。  事迹简介:用自然笔记为自己代言,谱写农民心灵史(5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cjt.htmlhttp://qinxiuying1947.blog.163.com(秀英奶奶博客)秦秀英,农民,出生于内蒙古河套平原,祖辈从山西走西口迁入内蒙古。念过一年半小学,热爱自然,喜欢花花草草。2011年春天,秀英奶奶跟着儿媳芮东莉(中国大陆最早的“自然笔记”倡导者之一)开始做自然笔记,继而又尝试创作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现已完成系列图文作品近二百篇。创作过程中,秀英奶奶开始重新念书识字,并完成著作《胡麻的天空》,她用自然笔记、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讲述天地万物,也讲述自己、讲述世事人生。颁奖词:秀英奶奶只念过一年半小学,却在六十五岁时重新学习做自然笔记,作为一位饱经沧桑却仍然细腻温婉的乡村艺术家,秀英奶奶的书体现出作为叙事主体的农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朴素情感,改写了广大读者对乡村、老人、艺术、女性这些陈旧词汇的刻板印象,唤起了众多人对乡愁、乡村的记忆和理解,对于展示乡村文化的自尊自信、自我更新,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2018 - 08 - 17
张浩良(四川):男,1957年12月出生于四川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走马村柏林湾社区一个农民家庭,1977年就读于四川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30余年。曾担任四川通江县政协副主席,现任四川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所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学会会员、国史学会会员,致力于社区善治,生态保育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研究。事迹简介:十年新村实验,打造生态幸福家园(10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cq.htmlhttp://www.dabashan.org/Index.html(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所网站)2004年,张浩良发起成立了“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会”,扎根乡村一干就是十余年,在巴中、通江、平昌三县区17个乡村,实施乡村建设项目,建立乡村自组织30余个,以乡村传统优秀文化复兴为切入点,重点关注乡村生态保育、社区善治、社区文化与健康促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惠及人口10万余人。尤其创建了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走马村柏林湾社区治理模式,从营造公平正义的社区治理生态、营造生态健康的生计生态、营造公序良俗的乡村文化生态三个层面,引导村民走出了困境。十年活动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组织的扎根、自组织及社区善治的文化植根、社区事务村民做主的根本。颁奖词:对于乡建人来说,做一次好事不难,做一辈子好事也不难,最难的,是通过诚意、坚持、学习与协作,寻求最科学的方法,让乡村居民能自己组织起来,成为真正的有为公民,形成科学治理模式,让大家都能做一辈子的好事。乡建的根本在于树人,在于善治,在于孵化可持续发展的基层治理模式。张浩良作为农民的后代、认真的作家、优秀的干部,扎根大巴山、扎根乡村社区,带着热爱、带着方法、带着坚持,来做乡村社区生态服务的引导人,成果显著,令人钦佩。希望因此而受惠的当地民众能不断发展、团结一心,让乡村脱贫致富...
2018 - 08 - 13
张承永(天津):男,1951年出生,天津人,原籍河北省青县,68届知青。曾就职于天津三峰实业公司,2002年出任天津蓟县下营镇大平安村总策划,现为“天津知青之家”负责人。事迹简介:推动大平安村新农村建设,探索知青互助养老模式(12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hg.htmlhttp://www.tjzqzj.com/Index.html(天津知青之家网站)张承永,曾经有9年的知青生涯,2001年内退后再次下乡,2002年出任天津蓟县下营镇大平安村总策划,推动大平安村以“养生休闲乡村旅游”为主线的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帮助山里发展,引导村民致富;2007年创办了“天津知青之家”、乐活大院,探索知青互助养老发展模式。他提出了“乐活”这种自然、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创出了一条“老知青与农民”、“城市人与山里人”相结合,共谋发展的和谐之路,续写了一曲“老知青再下乡更有作为”的新乐章。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老年家庭面临空巢问题时,他让“知青”这群有着共同时代经历和特质的人,在山村田野中开启了一种新的养老生活。颁奖词:毛泽东时代9年知青生涯的历练,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肯于实践﹑与人为善的品质。本世纪初的知天命之年,他再度下乡来到天津大平安村,不但推动了以“养生休闲乡村旅游”为主线的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创办了”天津知青之家”﹑乐活大院,将“老知青与农民”、“城市人与山里人”结合起来共谋发展之路。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老年家庭面临空巢问题时,他让“知青”这群有着共同时代经历和特质的人,在山村田野中开启了“老知青再下乡更有作为”的新乐章。
2018 - 09 - 04
涂月超(河南):女,1958年出生,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方城县,出身乡镇书香之家,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当知青。1980-2004年在南阳市纺织国企工作。期间完成函大本科五年学业。2004因企业改制下岗后到现在以文保志愿者个人身份从事民间文保、慈善公益工作,申请创设大河网文化遗产版块自荐担任版主十年余。近年来被吸收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河南省楹联学会会员,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南阳市卧龙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事迹简介:奔走呼吁,致力文保十年(10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c8.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NjY5MjY5Mg==.html?from=y1.7-1.2(《涂月超:她和她的文保十年路》视频)涂月超,南阳一家国企老职工,退休后甘愿做南阳文化守护人、志愿保护者,尽心尽力研究和宣传南阳文化的同时,她一直注意南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十几年来,她走街串巷,上山下乡,考察文化遗址,保护文化遗存,采访发现乡村文化传承人,不计名利,任劳任怨。她下扎田野,上走庙堂,左右联手,为南阳古文化痴情追寻及呼吁保护,自觉自愿为河南本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为社会文化建设尽力。颁奖词:“志愿者,有志而愿行,希望自己的愿行能为他人为社会带来正能量。”这是一位民间文化志愿者的追求。涂月超,一个下岗女工,把民间文化当自己的儿女骨肉般珍爱,默默地为家乡、为祖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无怨无悔地付出。在她心目中,爱祖国,爱家乡,就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倾心保护上。一片丹心,成就了她文化保护十年路上一个个闪亮的瞬间。
2018 - 08 - 08
刘贵棠(陕西):男,笔名秦巴汉子,1964年出生,陕西旬阳人,中共党员,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馆长。事迹简介:创办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弘扬千年汉水文化(30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a7.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MDgyNjI2NA==.html?from=y1.7-1.2(《刘贵棠:一个人的博物馆》视频)http://blog.sina.com.cn/lgt1964(刘贵棠博客)刘贵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几十年如一日,用一只笔、一架照像机记录了秦巴大地、汉水流域的人文历史及乡村变迁,收集整理汉水流域水运文物及影像资料达3000多件,并于2015年促成了汉水沿线第一家航运博物馆(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的开办,再现了汉水流域先民的智慧与文明发展史上的闪光点。博物馆浓缩了汉水流域几千年历史文化,富有极强的汉水乡土内涵,是展示汉水悠长航运文明史的窗口。刘贵棠的无私奉献,为纪录和弘扬汉水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颁奖词:汉江,是中国长江的最大支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四大母亲河“江淮河汉”之一,其航运和灌溉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完成,汉江的作用发生了历史巨变,汉水流域人民的生活方式正经历沧海桑田。刘贵棠这条“旬阳汉子”,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不避艰辛,采集汉江流域的航运文物和文献资料,奔走呼吁,促成了汉江首个航运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他不仅是汉水文化创造性的纪录者,也是身体力行爱故乡的好榜样。
2018 - 09 - 18
凌晨四点左右,母亲便起床,从鸡窝里挑来几个鸡蛋煮好,炸好糯米粑粑,再取来一些干花生,和一些简单的行李一起,装进了一个有些破旧的牛仔布背包里,就这样送走了父亲,那是2003年初冬,也是父亲最后一次外出打工。2001年冬天,父母带着打工多年积攒的所有积蓄,响应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号召,带着再也不打工的必胜信心,回家创业搞养殖,可惜还没熬出两个年头,父亲又不得不负债累累的踏上打工的路,从此一蹶不振,得过且过,创业欠下的债,我和母亲足足还了好几年。我出生在生产队最后一次土地调整的第二年,所以我和弟弟都没有土地,一家四口只能在两个人的土地里刨生活,每年都是青黄不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父亲不喜欢种地,经常捣鼓一些小买卖,但也挣不来钱,吃盐也得去小店里赊账,父母经常为了柴米油盐的事吵架、打架。1994年春天,家里又爆发了一场战争,父亲在姑妈家借了路费,第一次踏上了打工的路。父亲临行前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相片托人留给母亲,那是一张哭红了双眼的相片,而在生活中,我从来没见父亲哭过。直到年底父亲扛着一个装有糖果、新衣服的化肥袋回来,全家人才知道关于父亲消失这大半年的所有消息。父亲去了陕西挖金矿,那是一个睹命的地方,父亲比较走运,没被骗进黑矿井,他带回来的六百元钱还清了日积月累的陈年旧债,他的腰杆也终于可以挺得笔直。但他也决定,从此再也不也挖金矿了。1995年春天,父亲决定前往浙江打工,母亲精心为父亲准备着行李和路上吃的东西,还从我们家土灶堂底下取出来一团灶心土带着,说是怕在异乡水土不符,容易生病,取他乡水泡家乡土服用,就能渐渐适应他乡生活。几乎每个月,家里都能收到父亲写来的信,有时信里还会夹着父亲的相片,母亲总是像宝贝一样收藏在箱子里,偶尔也会收到邮局捎来的汇款单。秋天,母亲生病了,在家治了一段时间不见好转,后来病情越来越重,邻居们借来靠背竹椅,捆上竹杆和支架,用床单盖着,一群人轮流着才把母亲抬到镇卫...
2018 - 09 - 12
十八载归途写下这个题目,忽然意识到时光的飞逝,更体会到岁月的力量,它既让坚硬变的可疑,也让模糊变的清晰。小时候,城市对我来说,是漫长夜路前方迎面扑来的璀璨灯光与车水马龙,虽然嘈杂,但对日复一日的数星少年来说还是别具魅力,星空虽美,可毕竟太远且过于冰冷。陌生而热闹的都市,给我一个美丽的梦,指向着更为多彩的世界和更有意义的生活。带着这个美梦,18年前的我向着远方背起行囊;也冲着这个梦,铁下心来在家人和师长的不解中将绝大多数高考志愿填成农业大学。弹指一挥间,十八载时光像双向延伸的意义圈,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出走与离乡,却也是文化意义上的认同与回归。 也就是这18年,乡村的状况如过山车般,既有新世纪前后令民间揪心高层震动的“三农”问题,也有税赋减免投入加大后旧矛盾缓解但新矛盾蕴藏的淡出与转化……当然,乡村并不会真正消失,近年来各种“乡愁热”不正让乡村以另一种形象再度进入公众视野,虽然有些是例行公事的官样文章,有些是资本吸金的噱头掩护,有些是都市中产一厢情愿的浪漫想象与趣味投射。但不管怎样,再次热起来的“乡村”毕竟充满着新的可能,就看我们怎么想和怎么做了。恰如家乡的小镇,在外18年似乎很少与人提及,因为那不过是一个与旁人没有关系的地名而已。虽然也模糊地知道千年古镇的悠远与价值,可在童年记忆里,门前布满青苔与岁月印记的石板路或许别有韵味,却不利于大人们的粮食运输,也不方便小伙伴们跃跃欲试的自行车通行,所以当年进行水泥硬化时,包括我们这些小孩在内都一致欢呼。今天看来,那似乎是对千年古镇不可逆的景观破坏,但以当年眼光看,却是一种很难否定且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需要。可就在一周前,我的家乡竟然登上CCTV-4的《记住乡愁》,虽也知道节目可能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但当得知这个消息,仍然会十分欣喜且不遗余力地在微信朋友圈呼朋引伴,似乎那是18年来首次为故乡而自豪。短短30分钟的节目激活了关于家乡的各种...
2018 - 09 - 12
从“反向”看“返乡”当前高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增速放缓且城市生活压力激增,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返乡”正成为一种新的热点。本文所讨论的广义“返乡”不限于“农二代”们“城市梦”受阻后的被动行为,还包括理性思考后的主动选择以及在此“危中之机”下对乡村展开的重新认识,其不仅涉及感性与情绪,背后还是百年激进与乡村破坏的复杂脉络。既是一个现实与行动的实践议题,也是一个在思辨中重置乡村位置与价值观念的理论命题。如此“返乡”,自然区别于“好人好事”与“就事论事”,一定意义上联系着卡尔·波兰尼所提出的“反向运动”。在新的视野和坐标下,“乡”不只是地理范畴上的固定空间,“返”也非被动无奈的权宜之计。前者既涉及到“乡土社会”这一梁漱溟先生归纳下的中国文化“有形之根”,还包括食品危机及空气污染困扰下“乡/土”本身所蕴含之丰富启示与别样可能;后者也不是简单的“回去”,而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和挑战,以及新出路的寻找与探索。新时代的返乡,非仅限于直接从事农业或乡村一线工作的孤立行为,也是包括市民、消费者和文化工作者等多种力量在内的开放性参与。同时,其还挑战人们对乡土未来的单一想象与城乡分割的刻板认识,回归一种结合起“可持续农业生产、乡土社会、生态文明、社区重建、平民文化”等方面的整体性视野与建设性态度。不同形式的“返乡”实践,实际上都需要在不同层面上去重新“发现故乡”。所“发现”的不仅是故乡在现代坐标与资本逻辑面前的陷落与退败,也包括乡土社会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和张力冲突,以及其所蕴含的广大的建设性力量和不息的突围努力,并在新的坐标中,重新理解“乡/土”的独特价值。更深入的“返乡”,还将在此过程中揭示各种类型的遮蔽,挑战对“三农”的对象化与客体化,增强对乡村多样性的认识,进而反思当下社会,探索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新可能。如果以此视野重思“返乡”,首先需要探讨的是:返乡之“返”的前置状...
178页次11/18首页上页...  6789101112131415...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